于冬呼吁:为《蛟龙行动》打高分!
于冬呼吁:为《蛟龙行动》打高分!
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项不同寻常的呼吁:他恳请观众为电影《蛟龙行动》在豆瓣平台上打出高分。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广泛讨论,不仅因为其罕见性,更因为它折射出当前中国电影市场中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优质影片是否正在被不公平的市场机制所埋没?
阴间排片:一部电影的生死考验
在2025年春节档这场电影盛宴中,六部大片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然而,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这场竞争并非在平等的舞台上进行。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4日大年初七23点,春节档总票房达到约95亿元,创造了中国影史全新的春节档票房纪录。然而,档期内6部新片的票房成绩却异常悬殊。其中,《哪吒之魔童闹海》斩获了约48亿元的票房,将档期冠军的宝座稳稳地拽在手里,而《蛟龙行动》仅拿下约2.7亿元的票房,在6部新片票房中垫底,票房占比仅为3%左右。
这种悬殊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源于排片比例的巨大差异。在春节档第三天,六部电影的排片两极分化愈发严重。《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排片占比已经超过30%,而《蛟龙行动》却只获得了6.7%的排片份额。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有限的场次大多被安排在非黄金时段,如午饭时间或深夜,进一步限制了观众的观影选择。
一位二线城市的影院经理透露:“大年初二《蛟龙行动》两场只卖了4张票,排片还得要看预售情况。”到了大年初六,该影院给《蛟龙行动》的排片仅剩下1场,而当天《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场次达到18场,《唐探1900》为13场。这种极端的排片差异,使得《蛟龙行动》即便拥有过硬的品质,也难以获得足够的曝光和观众认可。
十亿制作:中国电影工业的新高度
然而,《蛟龙行动》绝非一部平庸之作。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这部电影在制作上达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新高度。导演林超贤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打造出了这部国内首部潜艇题材的军事动作大片。
为了追求真实感,片方不惜重金,按照1:1的比例建造了多艘潜艇。这些潜艇体积庞大,甚至无法在普通影棚内搭建,只能露天放置。演员们第一次进入潜艇时都感到震撼不已,张涵予直言“第一次进潜艇指挥室,(演员们)全傻了。”黄轩也透露,潜艇内部的所有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每个按钮和控制杆都可以实际操作。
电影中的潜艇内部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从指挥舱、生活舱到厨房等各个区域,全部经过充分还原。为了模拟深海环境,剧组还专门挖掘了一个18米深的水库,力求为演员提供最真实的表演体验。这些精良的制作细节,无不体现了片方对品质的追求。
口碑两极分化:艺术与市场的博弈
尽管制作精良,但《蛟龙行动》的口碑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截至发稿,《蛟龙行动》在豆瓣上的评分为6.4分,其中不乏一星差评。支持者称赞其制作水平和大场面,认为这是“第一次看核潜艇军事题材的大场面大制作,战斗画面很激烈”。然而,批评者则指出剧情上的硬伤,认为故事过于单薄,可信度低,且宣发力度不足。
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反映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深层次矛盾:艺术追求与市场接受度之间的博弈。《蛟龙行动》的高制作水准毋庸置疑,但其军事动作题材在春节档这个以合家欢为主的市场环境中,显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行业困境:重工业电影的生死存亡
《蛟龙行动》的遭遇,不仅仅是博纳影业的困境,更折射出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挑战。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票房比2023年减少了124亿元,观影人次减少了2亿多。与此同时,短剧产业却蓬勃发展,总产值超过500亿元,远超电影票房。
这种观众流失的根本原因,是部分电影作品未能达到让消费者觉得“非去影院不可”的品质。正如业内专家所言:“只有重工业电影,才能救中国电影。”《蛟龙行动》作为一部集高端制作和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重工业电影,其遭遇的困境令人深思:如果这样的电影都无法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未来谁还会投资和制作这类高质量的电影?
呼吁公平:为优质内容留一扇窗
面对《蛟龙行动》的困境,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春节档期间多次对外发声。他不仅称给《蛟龙行动》打一星的都是“黑水”,还表示《蛟龙行动》绝不撤档,并呼吁院线影院增加排片以及黄金场,以此支持中国重工业电影。
这种呼吁,实质上是在为整个电影行业发声。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为《蛟龙行动》多给一点排片、多给一点黄金场次,就是给电影行业多一份信心。”这不仅仅是关于一部电影的成败,更关乎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场机制,让优质内容能够脱颖而出?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让重工业电影获得应有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电影发展的人深思。
毕竟,一部电影的成败,关乎的不仅仅是投资方的盈亏,更关系到中国电影能否在短视频、网剧等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下,重新赢得观众的青睐。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如果连《蛟龙行动》这样的电影都难逃被埋没的命运,那么我们还能期待看到什么样的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