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与唐僧三次冲突探析:从心念到命运的交织
《西游记》孙悟空与唐僧三次冲突探析:从心念到命运的交织
《西游记》中,孙悟空与唐僧的三次冲突不仅是师徒间的矛盾,更是心念与命运的交织。这三次冲突不仅揭示了师徒间的理念差异,也深刻反映了人性中的善恶、智慧与慈悲。本文将从三次冲突的情节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并结合相关书籍的解读,揭示这些冲突对人性和命运的启示。
心猿归正——从放纵到收心的转变
根据《心解西游》的描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心”被视作行为和思想的源泉。本章节探讨了心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管住和转变自己的心念来影响个人的命运和周围的世界。文中引用了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生动展示了心念对人对事看法的影响,进而阐述了心念转变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
心的正面力量可以释放爱,而负面心念则会释放毒素,影响自己和他人。文章通过引用《西游记》中的角色和故事,如孙悟空的心性转变,来象征和说明如何通过修心、转心来提升自我,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此外,还讨论了心商的概念,即心灵的商数,它是一切智慧和情感的根源,提高心商就是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
心的作用是动,心的本体是静。心的正面是爱,心的背面是恨。心念是有力量的,好心念是释放爱,坏心念是释放毒素。发一次坏脾气就是释放一次毒素,内害自己,外害他人。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境决定世界,这就是心念的用处。有这样一个故事: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好朋友。一天,他们坐而论道。东坡爱开玩笑,说:“我在定中看你像一堆牛粪。”而禅师笑答:“我观你像一尊佛。”东坡本以为这次自己终于赢了一次,后来苏小妹知道了,说:“相由心生,哥哥呀,你心不净,才观别人如粪,他心中有佛,才看你是佛,哥哥你又输了。”东坡恍然大悟。这便是心念的作用。
你念头一转,就功德无限,坏人可以变成好人,地狱可以变成天堂。一转念就是天堂,一转念就是地狱,故天堂地狱也只是一念之间。有天堂之心,必有天堂之人。有地狱之心,必有地狱之人。若想做一个有福之人,我们就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心念。而管住自己的心念,就要好好地观心。
改命,就是转心,心转命就改,心变命就变。人生的许多烦恼,都与这颗心有关。心量决定福报,心有多大的量,人有多大的福。
《西游记》讲了无数降妖除魔的故事,都是为了开发我们的心智。齐天大圣孙悟空是心智的化身,所以他才能从一名罪犯变成一尊佛。
安心者,神凝气定,自在天然;闹心者,神衰情乱,灾祸连连;收心者,心平气和,妙造自然;用心者,人生圆满。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过山逢魔,遇水逢怪,是说人生充满挫折与烦恼,也有心性磨炼之意。其实,人生的成功就是心性的提升,心智的觉醒。
心商决定智商,因为先有心,后有智,有心才有智,有什么心就有什么智。心商是关于心灵的商数,它是众商之本,众事之源,提高心商就是提高认知能力。
唐僧与孙悟空的冲突之源:公义观念与立身之道的对立
《20世纪《西游记》一书指出,在《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的冲突不仅体现了个人性格的差异,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公义观念和立身之道。唐僧倾向于以劝善为主,而孙悟空则更注重惩恶。这种对立在他们面对妖魔和草寇时的态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唐僧往往因为人妖不辨,误将孙悟空的惩恶行为视为不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
孙悟空的公义观与立身之道是以铲除奸邪为己任,他认为不对妖魔心慈手软,一切为了保护唐僧和西行求法的大业。这种观念源于江湖豪士的思想,注重实际效果和正义的实现。而唐僧则更倾向于接纳猪八戒的谗言,对孙悟空的苦心劝告置若罔闻,这体现了他的公义观和立身之道中浓厚的乡愿观念和佛家慈悲思想。
这两种观念的对立在《西游记》中多次引发冲突,尤其是在“尸魔三戏唐三藏”一回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却被唐僧误解为滥杀无辜,导致孙悟空被逐。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他们公义观念和立身之道的根本差异。然而,随着取经之路的深入,唐僧逐渐认识到孙悟空惩恶的重要性,最终在生死抉择的事实教育下全面认可了孙悟空的观念。
世本《西游记》实际上继承了宋元取经故事这一写法,其不同之点在于:它强调了唐僧的以“劝善”作为“惩恶”和孙悟空的以“惩恶”作为“劝善”的对立性,并赋予新的思想内涵,从而发展为两种相反的公义观念和立身之道,以作为唐僧和孙悟空不时引起冲突的根由,并子褒贬。
书中写孙悟空和唐僧的最大冲突有三次,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他们各自摆出的理由,以及取经队伍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观音的态度。
一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唐僧由于听信了猪八戒的谗言谗语,不止一遍遍念紧箍咒,还一次次赶逐猴王:“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
孙悟空申辩说:“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可唐僧还是认为他“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
这次冲突的结果,是孙悟空啥泪辞长老,回到花果山,复整水帘洞,却心逐取经僧,思念不已,感叹不已。
孙悟空遭贬回花果山
《中国文学基础》中介绍到,在《西游记》的这段情节中,唐僧因误会孙悟空而写下贬书,决定不再让他做徒弟。孙悟空虽感伤,但仍保持尊重,拜别唐僧后返回花果山。这一过程中,孙悟空的忠诚与无奈,以及唐僧的固执与误解,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唐僧道:“我再不念了。”行者道:“这个难说:若到那毒魔苦难处不得脱身,八戒、沙僧救不得你,那时节,想起我来,忍不住又念诵起来,就是十万里路,我的头也是疼的;假如再来见你,不如不作此意。”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行者连忙接了贬书道:“师父,不消发誓,老孙去罢。”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
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提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
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拭进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