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贞医院专家:心理调节是房颤预防的关键
北京安贞医院专家:心理调节是房颤预防的关键
近日,北京安贞医院杜昕、董建增和马长生教授等在JACC杂志发表综述指出,心理平衡对于预防房颤至关重要。研究显示,不良情绪如愤怒、压力、急躁和焦虑会使房颤发作风险升高3~6倍,而幸福感则有保护效果。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心理调节在房颤预防中的重要性。
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约为1%,而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则高达10%以上。房颤不仅会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还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此,预防房颤的发生对于维护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房颤?
心理因素对房颤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自主神经系统失衡: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从而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风险。
炎症反应:心理压力可激活体内炎症通路,导致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促进心房重构,为房颤的发生创造条件。
睡眠质量下降:心理问题常伴随睡眠障碍,而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问题已被证实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压力可能导致不规律饮食、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房颤风险。
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专家们基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房颤预防方法。其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重要的一环。具体建议包括:
情绪管理: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人兴趣,如阅读、园艺、绘画等,有助于转移注意力,减少负面情绪。
规律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成年人每晚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适度运动:规律的运动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推荐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太极拳、八段锦等。
正念冥想: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能有效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对预防房颤有一定帮助。
临床案例:心理调节的实际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该患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近期频繁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经检查确诊为阵发性房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除了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外,还特别强调了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通过心理评估,发现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医生建议患者参加医院组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支持小组,并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同时,鼓励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或太极,并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经过3个月的综合治疗,患者不仅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血压控制也更加稳定,更重要的是,他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房颤的预防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除了关注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我们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的影响。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态、合理饮食、戒烟限酒、控制慢性病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房颤的风险,维护心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