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华讲坛走进晋祠:揭秘中国现存最古老祠庙建筑群
人文清华讲坛走进晋祠:揭秘中国现存最古老祠庙建筑群
近日,“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走进太原晋祠,带领观众领略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祠庙建筑群的独特魅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以专业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晋祠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建筑之美。
千年古祠:历史的见证者
晋祠,全称“唐叔虞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悬瓮山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其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最初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历经东汉、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修缮与扩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宏大的古建群落。
晋祠的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建筑由东向西有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其北为唐叔虞祠、昊天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严密,既像庙观院落,又好似皇室的宫苑。
建筑瑰宝: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
晋祠内最著名的建筑当属圣母殿、鱼沼飞梁和献殿,被誉为“晋祠三宝”。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木构建筑之一。大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中国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殿内供奉着43尊精美的宋代彩塑侍女像,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奉文印,或洒扫庭院,或梳妆打扮,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精品。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是一座独特的十字形桥梁,造型优美,在中国古桥中极为罕见。桥下有难老泉,泉水清澈不竭,四季恒温,被誉为“晋阳第一泉”。桥上建有献殿,外观简洁如凉亭,结构轻巧稳固,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学术价值:梁思成林徽因的晋祠情缘
193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受朋友费正清夫妇邀请,前往山西汾阳消夏,途中与晋祠不期而遇。二人对晋祠的建筑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太原。他们与晋祠的初遇之美,吸引着人们走进晋祠,去目睹集宏大、神秘、威严、典雅、华丽、幽静于一身的晋祠。在梁思成、林徽因眼里,圣母殿“尚属初见”;唐槐周柏“枝干奇伟,虬曲横卧,煞是可观”;鱼沼飞梁“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唯一的孤例”……
文化传承:三晋历史文脉的载体
作为一座融合自然山水、古建园林、雕塑壁画和碑刻艺术的文化宝库,晋祠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宗庙建筑的特点,同时展现了从宋代到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具有极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晋祠不仅是太原市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之一,更是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博物馆。通过这次特别节目的介绍,观众们得以深入了解晋祠的历史建筑特色,并感受到其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