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教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禅修到心理健康的实践探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教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禅修到心理健康的实践探索

引用
9
来源
1.
https://zh.moegirl.org.cn/zh-hans/%E5%8E%9F%E7%A5%9E/%E9%A3%9F%E7%89%A9
2.
https://theinitium.com/zh-hans/article/20241213-hongkong-buddhist-and-youth
3.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11/content_6985707.htm
4.
http://m.cyol.com/gb/articles/2024-04/27/content_JQv5dncZyw.html
5.
http://fojiaobaodao.com/news.php?id=2805
6.
https://www.zhenjisi.com/index.php?app=@article&ac=show&wx=1&id=15004
7.
https://www.cac.gov.cn/2024-11/15/c_1733364304749288.htm
8.
https://www.juguandian.com/learn/?/lias/handbookmindful/234
9.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31082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佛教心理学,尤其是其中的“识”理论,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实用的工具。本文将探讨佛教“识”的概念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以及它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01

佛教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健康

近年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全球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约占1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中国青少年抑郁风险达14.8%。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解决当代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心理学,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解决现代人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禅修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清华大学李虹教授团队看来,当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困境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一套能解释和解决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体系。应对近年来出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目前的做法是重视筛查和二级干预,却忽视了引导和一级防御。鉴于以上背景,该团队探索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和智慧转化“小我”为“大我”,探索解决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

在第八届优秀传统文化与后现代心理学学术交流大会上,该团队中的刘静远博士介绍了他们最近正在实施的关于传统文化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践探索——“若波行动”。

“若波行动”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改变“心理框架”,由原本“看重竞争、成功、聪明、优秀”的框架,慢慢地转变为“看重和谐、关爱、欣赏,蕴藏中国智慧”的框架。西方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与他相对脆弱的自我有关,因而要通过建立目标取向、人文取向等,帮助他建立自尊、自信,增强自我效能、自我控制、自我肯定。这个维度是从自我出发,去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中国智慧则是接纳、理解他人,不断地将自己与他人相连接,通过与他人的双向传递,转化“小我”为“大我”,改变自己的内外在世界,从而感受到包容和接纳,促进心理健康。

该团队从3月18日到4月14日,在北京市两所合作学校开展了为期4周的助推活动,通过笑口常开、慧眼识珠、赞不绝口、助人为乐等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更加阳光快乐、自信乐观,促进了他们的人际适应和学业适应。

03

“识”的生活化应用

佛教中的“识”理论,尤其是“八识”学说,为现代人提供了理解心理活动的新视角。前五识对应感官知觉,第六识负责思维判断,第七识产生自我执著,第八识则储存业力种子。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认知过程,更为改善心理状态提供了实践指导。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李四龙指出,“心”在佛教中不仅是生命主体,更是宇宙本体。佛教强调心的认知功能和建构能力,认为外在世界是内心建构的结果。因此,通过调整内心的认知模式,可以改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04

总结

佛教心理学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为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禅修实践和“识”的理论指导,现代人不仅能够缓解心理压力,更能实现心灵的觉醒与成长。正如北京大学教授李四龙所说:“把握当下,应机接物,恒顺众生。”这不仅是佛教修行的要义,更是现代人追求心理健康的重要指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