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调青岛,2035年建成现代海洋城市!
“蓝”调青岛,2035年建成现代海洋城市!
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正在以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为目标,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和港口建设。根据《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青岛被定位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并获得了“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标签。
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地位
中国有60%至70%的经济和人口聚集在海岸带上,改革开放也是从4个特区城市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率先展开。目前,沿海先行区内只有天津、深圳、大连、青岛和宁波五个城市获得“现代海洋城市”的标签,足见其分量之重。
“十三五”到“十四五”的发展脉络
早在“十三五”期间,就已经出现了“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彼时,上海、深圳、广州等滨海城市纷纷把建设海洋中心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再到《“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国家明确提出支持深圳、青岛、宁波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海洋城市,即“现代化先行”的海洋城市。
青岛的先行先试路径
青岛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并陆续出台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意见、五年规划、三年行动方案等文件,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使得青岛成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科技强海,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投入使用了一套六自由度运动平台——这个“大家伙”,长宽各6米、高4.5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低噪声、高动态范围的电动振动实验台,可模拟风浪震动等各类复杂海洋环境,检验浮式设备的工作状态、工作性能,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开发。
青岛拥有涉海院士数量全国第一,住青涉海“两院”院士达23人,全市海洋人才总量达37.65万人。海洋高端平台数量全国第一,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145家,其中省级以上涉海科技创新平台56家,部、省、市共建“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加快推进。
深海掘金,打好海洋“经济牌”
青岛本就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8个海洋以及其相关的产业中均有布局,海洋产业门类齐全。今年青岛首次提出“4+2+4”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即整合产业优势资源,从28个产业中优选4个海洋新兴产业、2个海洋未来产业及4个海洋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布局重点领域,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抢占未来制高点。
以港兴城,肩负新期待
港口雄开万里流。据世界银行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有约60%的经济体量来自于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青岛港作为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之一,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四位、第五位。
青岛港作为山东港口群的“龙头”,承担起“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位居前列、晋位升级”等重要任务。青岛港最基础的功能之一,便是“枢纽”。今年下半年,《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提出将围绕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升港口门户枢纽功能。
董家口港区是山东港口一次性规划陆域最大、泊位最多的综合性港区,近年来,港区不断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发展“1+2+2”临港产业集群。肩负起新期待,董家口港区正着力提升港口能级,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