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在即,金龙DIDO助力大湾区交通融合
深中通道通车在即,金龙DIDO助力大湾区交通融合
2024年,万众期待的深中通道即将正式通车,这座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不仅将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工程奇迹:深中通道的技术突破
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东起深圳市宝安区鹤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工程包括6.8公里长的沉管隧道和17.2公里的桥梁,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作为世界级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面临着“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采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五大技术难点。其中,沉管标准管节长度165米、排水量约8万吨,32个管节平均每个用钢量约1万吨,单个管节由2500多个独立仓格构成,工艺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针对这些难题,建设团队充分吸取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技术创新。例如,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攻克了人工岛对接端现浇隧道及止水关键技术、沉管对接二次止水、大体积混凝土控裂等难关。这些技术突破不仅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也为我国未来跨海通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金龙DIDO:智慧交通的创新应用
在深中通道的运营规划中,金龙DIDO自动驾驶物流车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一款先进的自动驾驶物流车,DIDO具备多项技术优势:
- 环境感知能力:通过高精度地图与传感器融合技术,DIDO能够在复杂天气或信号不佳的环境中精准定位并完成配送任务。
- 路径优化功能:利用车联网实时数据动态调整路线,避开拥堵,提升配送效率。
- 远程监控与接管:结合5G通信,后台可实时监测车辆状态,并在必要时人工接管,确保安全运行。
- 云-边-端协同计算模式:将部分数据处理转移至云端或边缘服务器,减轻车载算力负担,同时保证决策及时性。
在深中通道的跨市公交系统中,金龙DIDO将主要应用于末端配送环节。通过与传统公交系统的无缝对接,DIDO能够提供更加灵活、高效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目前,深圳、中山已规划开通2条跨市公交线路,分别从中山博览中心、中山国际人才港出发开往深圳前海梦工厂北区。广州南沙区也初步确定了南沙—深圳前海、南沙—深圳宝安机场的跨市公交线路。
区域融合:深中通道的经济影响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直接或间接惠及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的超8000万常住人口。从经济体量来看,这三个都市圈GDP总量占广东五大都市圈总量约九成,深中通道的开通将进一步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交通互联:深中通道将通过万顷沙支线与广州南沙连接,实现深圳、中山、广州三地的快速通达。其中,广州南沙至中山城区的行车时间将缩短到15分钟以内,至深圳的行车时间将缩短到20分钟以内。
文旅发展:深圳宝安区与中山翠亨新区已推出“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推介甲岸村、崖口村等地的“寻味之旅”,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科技创新:深中通道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新的支撑。广州南沙聚集超千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深圳前海致力建设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珠海横琴则探索“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模式,三大片区在科技创新上各展所长。
未来展望:从“硬连通”到“软联通”
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的“硬连通”将进一步加强。同时,“软联通”也在加速推进。例如,中山翠亨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已可办理233项深圳通办事项,为两地企业、人才和居民提供便利。
可以预见,深中通道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区域融合的纽带,将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更多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生活圈的落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