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从学术成果到经济效益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从学术成果到经济效益
2024年9月,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八旗村北1.5公里处,一项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了学术界。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基地的专家团队在这里发现了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出土了一件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的玉龙,这是红山文化百年考古发现中体量最大的玉龙。
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内蒙古红山文化考古出土玉器研究的空白,更为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基地增添了新的学术荣誉。作为内蒙古地区重要的红山文化研究机构,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基地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其中不乏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例如,张鹏立老师撰写的《魏晋南北朝多民族交流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一文,就从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过程和影响,揭示了多元文化社会中平等包容的重要性。
在考古发掘方面,研究基地更是成果丰硕。2024年新发现的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不仅是内蒙古目前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还出土了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基本涵盖了红山文化玉器的大部分类型。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也为进一步探讨红山古国文明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赤峰市依托红山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4年,赤峰市借助红山文化命名70周年和甲辰龙年的有利契机,持续推出龙年游龙乡系列活动。其中,“玉龙故里龙抬头·龙行龘龘千人高跷大巡游”和“玉龙故里 嗨游赤峰”千人行进表演引发了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热烈反响。据统计,今年夏天,打卡盖章集玉龙冰箱贴、赤峰出土5件玉龙再聚首等活动刷爆了朋友圈,人们纷纷走进博物馆,亲身感受玉龙的风采和红山文化的魅力。
8月8日,第十七届红山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玉龙故里舞中华》《遗望千年》《玉龙吟华夏 童声唱未来》等主题演出精彩亮相,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惠及线上线下观众1000万人次,文旅集市带动消费200余万元,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综合消费2000余万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红山文化资源,赤峰市还计划总投资1.6亿元,在魏家窝铺遗址、二道井子遗址建设红山文化保护展示区,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同时,依托红山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整体打造以红山文化为要素的文化小镇,预计总投资将达到20亿元。
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基地的学术成果,不仅提升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力,更为赤峰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文化的持续传承,红山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