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保护网络:社区参与的新模式
雪豹保护网络:社区参与的新模式
雪豹,被誉为“雪山之王”,是高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然而,这位高山之巅的王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统计,全球雪豹数量已不足7000只,而中国作为雪豹分布数量最多的国家,承担着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重要责任。近年来,一种创新的保护模式——社区参与的雪豹保护网络,正在新疆、青海等地悄然兴起,为雪豹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迦模式:社区参与的生动实践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的德迦社区,一场由社区居民主导的雪豹保护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德迦社区位于澜沧江源地区,是雪豹的重要栖息地。通过持续监测,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了10余只雪豹的活动踪迹,涉及路线长达50多公里。
2024年,德迦尹仑专家工作站正式成立。工作站由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尹仑与德迦零废弃环保学堂合作建立,致力于探索基于“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雪豹社区保护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通过培训、调查和规划,将传统知识与现代保护理念相结合。
德迦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
- 多方参与:社区群众、环保学堂、工作站工作人员等多方共同参与雪豹保护工作。
- 系统保护: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对雪豹进行系统保护。
- 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为社区带来经济收益,反哺保护工作。
跨省区合作:构建雪豹保护网络
雪豹的活动范围跨越多个省区,单一地区的保护行动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建立跨省区的保护网络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10月,内蒙古、宁夏、甘肃、西藏、青海等5省(区)在青海西宁成立了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雪豹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成员单位将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合作和联合行动,共同推动雪豹保护工作。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联盟应积极搭建沟通桥梁,引导雪豹保护有关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共同发力,打造联盟国际品牌,向全球发出雪豹保护事业的中国声音。
对比与启示:雪豹保护的独特路径
与虎、豹等其他大型猫科动物相比,雪豹保护面临着独特的挑战。虎豹保护往往依托国家公园体制,强调严格的执法和栖息地保护。而雪豹保护则更注重社区参与和传统知识的运用。
这种差异源于雪豹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雪豹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山区,这些地区往往是当地社区的传统牧业用地。因此,雪豹保护必须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和需求,通过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推进保护工作。
社区参与的雪豹保护模式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 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通过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实现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 传统知识的价值: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社区的传统生态智慧,可以为现代保护工作提供重要补充。
- 多方合作的重要性: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当地社区的协同合作,是实现有效保护的关键。
雪豹保护网络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更是为了探索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通过社区参与,我们正在为雪豹打造一个更加安全的未来,也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