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加持下的C-V2X技术新突破
5G加持下的C-V2X技术新突破
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蜂窝车联网(C-V2X)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C-V2X通过高速低延迟的通信能力,极大地提升了车辆之间的协同效率,推动了智慧交通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最新研究表明,C-V2X在全球竞争中已形成超越态势,特别是在中国,积极推进“5G+C-V2X”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车联网的“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发展模式,助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5G技术如何赋能C-V2X
C-V2X(蜂窝车联网)技术是基于4G/5G蜂窝网络的演进技术,能够实现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2I)、车辆与行人(V2P)以及车辆与网络(V2N)之间的信息交互。与传统的DSRC(专用短距离通信)技术相比,C-V2X具有更远的通信距离、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非视距性能。
5G技术的加入,为C-V2X带来了新的突破。5G的低时延特性(1毫秒以下)使得车辆间的信息传输更加迅速,这对于实现安全驾驶至关重要。同时,5G的高带宽特性可以支持更多的数据传输,使得车辆能够获取更丰富的环境信息,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全球C-V2X技术竞争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C-V2X技术的竞争正在加剧。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都在积极部署C-V2X基础设施,以期在这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美国交通部于2023年10月发布《用连接挽救生命:加速车联网部署计划》,计划在未来10年内实现高速公路C-V2X技术全覆盖,全国75%的路口部署车联网设备。欧盟在“地平线欧洲”科技政策框架下,支持多国开展基于5G/C-V2X的网联自动驾驶关键技术验证及应用示范。日本计划加快L4级别自动驾驶应用推广,推进车联网路侧设备在高速公路、交通路口等部署。韩国则宣布在2021至2027年期间投入1.1万亿韩元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研发和相关基础设施部署。
中国C-V2X技术发展现状
中国在C-V2X领域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由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博士最早在国际上提出C-V2X概念,并确立了系统框架和技术路线。目前,中国信科集团在LTE-V2X专利和NR-V2X专利方面位居全球第三,在华申请人中位列第二。
中信科智联作为中国信科集团旗下智能网联产业的骨干载体,已在逾100个不同项目完成落地应用,在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C-V2X设备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在智慧高速领域,中信科智联深度参与建设全国十多条智慧高速的车路协同改造,里程数超过2000公里。在智慧城市交通领域,中信科智联积极支持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1.0-2.0阶段建设,先后实现感知设备、边缘计算单元、C-V2X设备、云平台的全面互联互通及 C-V2X设备全覆盖,并于近期中标北京市 3.0 扩区建设项目。
2024年,中信科智联通过A-SPICE CL3认证,表明公司在车载软件工程领域达到业界先进水平,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高品质的C-V2X协议栈及应用软件产品。与此同时,公司推出首款车规级C-V2X射频功率放大模组DRA系列和新一代车规级C-V2X模组DMD5x系列,进一步丰富了全栈式车载前装解决方案;发布业界首款基于C-V2X技术开发的智能网关型车载通信终端,可用于各种卡车、客车、特种车等大型车辆。在推广方面,公司在乘用车量产实现重大突破,成功实现蔚来、零跑、金龙等车企主流平台及车型量产定点,并完成多个 POC 项目,覆盖多家车企。
五部委(工信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交通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及20个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加快C-V2X车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布局,推进 "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化落地。
未来展望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C-V2X技术将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整个交通系统中的一个节点。通过C-V2X技术,车辆可以实时获取周围环境信息,与其他车辆和基础设施进行协同决策,从而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
同时,C-V2X技术也将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通过与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的深度融合,C-V2X可以实现交通信号优化、紧急车辆优先通行、道路状况监测等功能,提升整个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然而,C-V2X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如何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如何解决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如何降低设备成本以实现大规模部署等。这些问题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来解决。
总体来看,C-V2X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中国,积极推进"5G+C-V2X"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车联网的"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发展模式,助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目标。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不断扩大,C-V2X技术将在未来智慧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