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
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
14世纪中叶,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大流行,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更对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场被称为"中世纪最黑暗年代"的灾难,成为了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黑死病在中世纪欧洲的爆发
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黑死病。这场瘟疫从1347年持续到1351年,其破坏力之大,导致欧洲人口损失惨重,直接死亡人数估计达2000多万人。在14世纪的后几十年里,从英国到意大利的一些地方,人口持续下降了70-80%,1420年欧洲人口仅为100年前的1/3多。黑死病过后,大片耕地荒废,大量工作无人从事,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黑死病,医学上称为腺鼠疫或腹股沟淋巴结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这种病菌传染性极强,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人一旦被感染存活的可能性极小。"黑死病"一词在中世纪从未被使用,是丹麦和瑞典的十六世纪编年史家首次合成的词汇。
黑死病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黑死病加剧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贫富分化。穷人生活更加艰难,而上层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加强了对下层人民的控制,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绝望的贫民纷纷迁徙,城镇成为他们的临时落脚点。穷人队伍的壮大成为一种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化加剧,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
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黑死病打断了经济生活的连续性,造成大量社会岗位空缺,社会经济陷入混乱。工人要么死亡,要么逃离工作岗位,要么拒绝工作。黑死病改变了人口结构,20-59岁之间的社会成年劳动力只占41%,这使得他们承受巨大的供养负担。政府不得不制定新法律法规,如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劳工条例",确立劳动责任观念,限制乞讨和流浪。
人口锐减导致劳动力短缺,这使得人们倾向于从事有利可图的工作,生活水平得以提高。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认识到,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黑死病过后,欧洲开始走向现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
对农业的影响
中世纪前期的欧洲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生产率低下。14世纪初,欧洲总人口增加了近一倍,出现耕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人们无限度地开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黑死病爆发后,农民处境进一步恶化,但劳动力缺乏改变了原有的形势,农民开始争取降低地租和提高劳动报酬。
黑死病过后,农民抛弃了低产土地,转向优质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农业结构开始调整,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用于养羊。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欧洲封建领主逐渐放弃农业,转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推动了欧洲向商品经济时代迈进。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黑死病削弱了欧洲文化的稳定性,减少了学者和知识阶层的人数。大学机构的增多削弱了老文化中心的主导地位,为神学体系的分裂做好了准备。黑死病过后,大学中掀起了改革运动,对经典学习的复苏,推动了欧洲文化逐步走向民族主义道路。这场灾难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机遇。
对习俗观念的影响
黑死病极大地冲击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习俗,尤其是丧葬仪式。传统的丧葬习俗因恐惧而终止,人们草草地掩埋死者。这场灾难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追求现世享乐成为新的生活信念。
对宗教信仰的影响
黑死病动摇了上帝万能论的信念,人们对上帝及人生问题开始反思。教会的精神领袖地位受到质疑,导致了许多自发宗教运动的出现。宗教争论的声音在黑死病过后的欧洲回荡了几个世纪,并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
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黑死病导致大量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死亡,这反而刺激了节省劳动力技术的发展。例如,中世纪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就是一个通过关键技术节省劳动力的典型例子。海洋运输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排水量更大却需要船员更少的船只。
几点思考
黑死病爆发原因探析
中世纪欧洲人当时并不知道黑死病是怎么发生的,更不知道如何治疗或阻止其蔓延。许多人认为这是空气中某种神秘物质所致,基督教徒则认为是上帝对人类罪恶的惩罚。实际上,黑死病病菌原寄生于野生啮齿动物,特别是土拨鼠,它们主要生活在干旱的中亚高原。14世纪早期的生态失衡、交通加强等因素,加上城市卫生条件差,为瘟疫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瘟疫与人类文明
可以说,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染病的大流行,都是人类文明进程所带来的;反过来,每一次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又会对人类文明本身产生极其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人类在狩猎和采集的文明最初阶段,基本上没有所谓的瘟疫或传染病,因为那时候人口稀少,每个群体只有几十人、百把人,是自成一体的微型社会,各个互不交往的游猎群体到处跑,在这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下是不大可能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或流行病的。而只有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人口大规模集居和频繁地相互交往之后,瘟疫或传染病才有可能大流行,所以,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的,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说“人类的历史即是疾病的历史”也包含了这个意思。
再来看一看我国历史上的瘟疫:我国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疫情从商朝开始,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疫病带给我们祖先触目惊心的苦难,高死亡率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社会,甚至在数十年里也难以磨灭,使得人们的心理变得十分脆弱。疫病的流行,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就是借助了疫病而兴起,通过疫病而树起了反政府的旗号。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的进步,人类不断征服疾病,并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但细菌病毒也在进化,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有新的传染病出现,它们不断对人类发起新的攻击。
“艾滋病(AIDS)”的大规模流行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2000年底,根据联合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已达3610万人,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已有2180万人死于这种传染病。
2002年,又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SARS)”袭击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并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发现感染病例,虽然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致病的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有限,还没有研究出治疗这种疾病的有效办法。人类同各种各样传染病的斗争还将长期进行下去。
人类的未来与希望
瘟疫、灾难等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对危机足够的认知和研究,在危机到来时没有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没有应对危机的健全的机制,没有及时处理危机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危机预警机制,并使危机管理趋向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强社会危机学的研究,提高公众的社会危机意识。
黑死病及其它疫病让人类在文明进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人类自始至终在同疫病作着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斗争,这种斗争一直贯穿于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人类文明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疫病,并促进了自身的进步,人类在与传染病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面对我们人类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只有几十到几百纳米的病毒,面对黑死病、AIDS、SARS和禽流感等瘟疫对人类的攻击,当人类社会出现危机时,我们的希望何在?科学!
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前进的哪一步不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人类社会要进步,需要知识,需要科学技术,离开了科学人类将寸步难行!战胜瘟疫,我们需要团结,需要协作,需要信心,更需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