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看懂《非暴力沟通》:4个要素,教会你好好说话
一篇文看懂《非暴力沟通》:4个要素,教会你好好说话
语言暴力的伤害,甚至超过身体暴力,施暴者却常常不以为然。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用爱的语言进行善意沟通,即非暴力沟通。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星汉灿烂》中,女主程少商的母女关系令人揪心。
父母在外征战多年,少商成了留守儿童,遭受百般虐待。
15岁时,盼得父母归来,却遭到母亲的嫌弃。
文帝义子凝不疑英勇善战,全都城女孩为之倾倒,请求文帝赐婚于少商。
少商母亲却抗旨拒婚,并当众将女儿贬得一文不值。
她说少商“行事顽劣不堪,读书不行,习武不成,女德没有,口德不修,目无尊长,不服管教,看似乖巧通达,实则狡言饰非,行事鲁莽。”
少商听完,黯然失色,泪流满面。
这段场景让许多人感同身受,许多父母就是这样自以为是地对孩子好,却用刀子嘴切割孩子的心。
语言暴力的伤害,甚至超过身体暴力,施暴者却常常不以为然。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用爱的语言进行善意沟通,即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4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正确运用这4个要素,可以减少语言暴力,有效沟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观察事实,而不是妄加评论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
要求观察客观事实,说出观察结果,但不要绝对化的评论。
如果观察和评论混淆不清,对方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高三学生小黄最近就因此而烦心。
这天早上,小区电梯坏了一部,小黄上学迟到了2分钟。
他被老师教育了一节课,说他“没有时间观念,不爱学习”。
他很不服气:“迟到2分钟,训我一节课,谁更没有时间观念?迟到一次,就上纲上线说我不爱学习,我每天在学校十几个小时,都在玩吗?”
“迟到一次”的事实,演变成“没有时间观念、不爱学习”的评论,其实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我们常常使用评论来描述观察结果,而且倾向以偏概全,夸大事实。
孩子做错一道题,说他“真笨”;男人玩游戏,说他“没有上进心”;女人没做饭,说她“太懒”;同事一件工作没做好,说他“没有能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有人喜欢被人评头论足,而且满含批评。
听到这种负面的绝对化评论,内心沮丧,还怎么和颜悦色地沟通?
非暴力沟通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而不是一概而论。
“他这周迟到了2次”,而不是“他总是迟到”。
“这场球赛踢输了”,而不是“他踢球水平太烂”。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描述观察结果时,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而不是妄加评论,夸大其词。
表达感受,而不是说出想法
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即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
遗憾的是,感受常常被人忽略。
书中讲了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
9岁时,有一天放学后,他躲在教室不敢回家,因为校门外有几个男生等着打他。
老师发现了,让他离开学校,他说很害怕,老师却说:“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
几年后,他成了一名运动员,感受更微不足道。
教授只管你是否拼尽全力,而不管你身体是否疼痛。
有一次,手腕骨折,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依然忍痛坚持棒球训练一个月。
长期忽略感受,感受就渐行渐远,从而失去体会和表达感受的能力。
我们常常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以为在表达感受,其实只是想法。
“我觉得你不爱我”,这是想法,感受可能是“我很伤心”。
“我很没用”,也是想法,感受可能是“我感到苦恼。”
余秋雨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故事。”
人类的悲欢本不相通,倘若遮遮掩掩,更加无法感同身受。
使用具体而非模糊的情绪词汇,有助于更清晰地表达感受。
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说自己“感动”、“惊喜”,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愤怒”、“悲伤”。
欢乐与人分享,欢乐加倍;痛苦与人分享,痛苦减半。
与其内心翻江倒海,表面波澜不惊,不如清清楚楚地表达感受,争取理解和支持。
明确需要,而不是批评抱怨
需要,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即说出感受背后的需要。
对许多人来说,说出需要并不容易。
一个贫穷的小女孩,无论她想要什么,哥哥姐姐都会训斥她贪心。于是,她不敢再表达需要。
14岁时,妹妹阑尾手术后得到一个漂亮的小钱包,她也很想要,但是不敢说。
她假装病痛,几个医生都无法诊断,决定做手术。
手术后,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小钱包。
她高兴地把钱包递给一个护士看,护士以为是送给她的,拿走了。
女孩目瞪口呆,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小女孩不会表达需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我们常常以批评、抱怨等错误的方式来表达需要。
需要陪伴,却说“你只知道工作,一点儿都不顾家。”
需要帮忙,却说“我每天累死累活,你却逍遥自在。”
批评、抱怨唤醒的常常是对方的反驳与申辩,只会让事情加速朝相反的方向前进,结果事与愿违。
《穷查理》中有句话:“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敢于说出自己渴望的人。”
中国人一向以含蓄为美德,三分靠说,七分靠猜,猜来猜去,猜出一堆误会和嫌隙。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真正懂你。
你不说,就没有人知道你的需要,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又怎么可能得到满足?
欲言又止,弯来绕去,不如明确说出需要,更有可能获得积极的回应。
耐心请求,而不是下达命令
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即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他做什么。
表达请求,需要区分请求和命令。
小吴家庭贫困,小杨丢了钱,一口咬定是小吴偷的,并且当众翻看小吴的抽屉,但没找到钱。
他四处造谣,说小吴是惯犯。小吴因此失去了助学金,也失去了朋友。
后来,小杨在自己的床铺下找到了钱。
小杨向小吴道歉,请求原谅,小吴愤怒地摔门而去。
小杨说:“我都道歉了,他至于么?真是小心眼!”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请求者批评、指责,或者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就是命令。
小杨请求原谅,小吴不肯,小杨指责对方,这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咄咄逼人、强人所难的请求,其实就是命令,只会适得其反。
而含糊不清的请求,则让人捉摸不透。
比如,妻子想让丈夫帮自己做家务,却说:“你少玩点游戏,好吗?”
丈夫果真关掉游戏,却打开了电视。
妻子火冒三丈,丈夫却莫名其妙。
请求越具体清晰,越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正如书中儿歌所言:“让我不要这么做,那我要怎么办?我只知道,让我不要这么做,我就偏不想答应你。”
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真诚而耐心地提出请求,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回应。
黄执中曾说:“人生道路的困惑,十有八九都出在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的困惑,十有八九都是由于沟通交流出了难题。”
生活中的误会、矛盾、错过,大多来自沟通不善。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建立在沟通之上。如果沟通不畅,关系就逐渐淡漠。
批评抱怨,只会让沟通陷入僵局,让关系遭到毁灭。
而非暴力沟通,是一种生命的语言,让我们由衷地给予,与他人建立连结,搭建人际关系的桥梁。
你的沟通方式,决定你的人际关系。
愿你和风细雨,让善意和慈悲,尊重和理解,在人与人之间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