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清院士推荐:激光雷达助力城市环境监测升级
刘文清院士推荐:激光雷达助力城市环境监测升级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在学术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激光雷达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作为环境监测领域的权威专家,刘文清院士指出,激光雷达技术凭借其高精度、全天候工作能力,在城市环境监测中展现出巨大价值。
激光雷达:环境监测的“千里眼”
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以发射激光束来探测目标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发射、传播和接收,通过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来确定距离。激光雷达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取大量的位置点信息(或者称为激光点云),这些点云可以进一步处理,生成三维模型或地形图。
多场景应用:从大气监测到智慧交通
在城市环境监测中,激光雷达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刘文清院士团队在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领域持续创新,研发了一系列环境监测技术设备。例如,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激光雷达可以实现大空间、长时间、多尺度、多参数的遥感遥测,为地方政府提供动态精准管理能力支撑。
此外,激光雷达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已趋于成熟。通过路侧激光雷达,可以精确统计车流量、车型等信息,帮助优化信号灯控制和道路规划。同时,基于激光雷达的测速设备能准确捕捉超速行为,并有效区分不同车道的车辆,降低误判率。
京沪高速:激光雷达应用的典范
在京沪高速“1号高速”项目中,北醒激光雷达全程参与了这条全长1218公里的智慧高速建设。这是全球第一条连接国际化城市间的交通干线车路协同示范路,覆盖400多处设施,涉及100多个车路协同应用场景。
北醒激光雷达拥有超强三维感知能力和准确的空间信息位置获取能力,单台可覆盖双向8车道,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要素的高可靠探测。其有效探测距离超过200米,通过搭配各种传感器及相关算法,可以实时提供丰富的数据类型,有效加强业务场景定位感知能力。
在具体应用中,北醒激光雷达在高速公路的某些重点区域,如收费站、服务区、隧道道口、匝道等场景下,通过对车型、车速等交通流量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危险预警,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车辆在高速上的通行效率。
未来展望:技术创新与挑战
刘文清院士在报告中指出,未来世界经济将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在“减污降碳”新目标下,大气环境智慧探测系统仍有很多基础性科学问题有待解决。激光雷达技术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其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激光雷达的应用将更加普及。但同时,如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降低能耗、实现更远距离探测等问题,仍是科研人员需要攻克的难题。刘文清院士勉励青年师生加强学习,投身于祖国的科技事业,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激光雷达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更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激光雷达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