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配乐被指抄袭,《至上之法》回应来了!
《开端》配乐被指抄袭,《至上之法》回应来了!
近日,由正午阳光影业出品的高热短剧《开端》陷入了一场音乐抄袭争议。有网友指出,该剧的插曲"Rebound(重生)"与韩国悬疑剧《至上之法》的主题曲"We are"高度相似,这一发现迅速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榜。
事件始末
《开端》是一部以时间循环为主题的悬疑剧,讲述了主人公在公交车爆炸前不断循环回到爆炸前的时间节点,试图阻止悲剧发生的故事。该剧自播出以来,凭借紧张刺激的剧情和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好评。然而,这场音乐风波却让剧集陷入了舆论漩涡。
双方回应
面对抄袭质疑,南京十分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女士独家向澎湃新闻表示,"Rebound(重生)"是原创作品,对于外界无端指责不予回应。而《至上之法》方面尚未作出正式回应。
音乐抄袭的判定标准
音乐抄袭的判定并非易事,不能仅凭听感就断定两首作品相似。在音乐版权领域,判定抄袭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旋律、和声、节奏、歌词等要素。具体来说:
旋律相似度:旋律是音乐作品的核心,如果两首作品的旋律走向、音程关系高度一致,且这种相似性持续一定时长,那么抄袭的可能性较大。
和声结构:和声是音乐的骨架,相同的和声进行可能意味着两首作品在编曲上有相似之处。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和声进行(如I-V-vi-IV)在流行音乐中非常常见,不能仅凭此就断定抄袭。
节奏型:节奏型的相似性也是判断抄袭的重要依据。如果两首作品在节奏型上高度一致,尤其是在一些独特的节奏处理上,这可能成为抄袭的证据。
歌词内容:歌词的相似性也是判断抄袭的一个方面,但需要考虑的是,某些主题和表达方式在不同作品中出现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具体用词和表达方式是否高度雷同。
音乐版权相关法规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音乐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这意味着,在保护期内,未经许可使用他人音乐作品可能构成侵权。然而,过了保护期的音乐作品可以免费使用,但需尊重作者的署名权、保护作品的完整权、修改权等人身权。
类似案例分析
音乐抄袭争议在业内并不罕见。例如,2017年,歌手李志曾因《天空之城》涉嫌抄袭《忐忑》而引发争议;2019年,歌手毛不易的《消愁》也被指与林宥嘉的《浪费》相似。这些案例最终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了解决,有的以和解告终,有的则通过法院判决明确了侵权责任。
结语
目前,《开端》配乐涉嫌抄袭的事件仍在发酵中。在没有权威机构的专业鉴定和双方的进一步回应之前,我们不能轻易下定论。音乐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相似的旋律或和声结构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创作者的劳动成果,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议,维护音乐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音乐版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无论是音乐创作者还是普通听众,都应该了解和尊重知识产权,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