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主播职业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赛道
网络主播职业化: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赛道
7月31日,人社部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正式将网络主播列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网络主播获得了官方认可,更为这一新兴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阶段。
政策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职业主播数量达1508万人,主要短视频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日直播场次超过350万场。庞大的从业者体量和可观的市场规模,推动网络视听成为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然而,行业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主播素质良莠不齐等。为规范行业发展,人社部等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网络主播的职业定义和工作任务,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职业化带来的机遇
技能培训与职业认定
网络主播职业化后,从业者将享受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政策。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王晓君表示,公布新职业的下一步,将组织开发职业标准、培训教材,有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工作,加强新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持续提供支撑。
这意味着网络主播将获得国家支持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可参加职业评价,获得相应的技能认证。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主播的专业能力,也将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可度。
劳动者权益保障
作为新职业,网络主播的劳动者权益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人社部专门发布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等文件,明确平台企业要向依托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开订单分配、报酬及支付、工作时间和休息等规章制度、格式合同条款、算法规则及其运行机制等。
此外,平台企业还需建立健全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诉机制,畅通线上和线下沟通渠道,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挑战与风险
行业规范与管理
随着网络主播职业化,行业规范和管理成为重要课题。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北京市直播带货合规指引》对直播带货平台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
- 平台需履行入驻登记核验义务,建立健全直播带货活动服务协议与行为规范
- 建立直播带货信息检查巡查制度,对违法违规行为采取必要处置措施
- 建立信用评价机制,对违法违规的直播带货直播间运营者实施信用惩戒
- 直播带货人员需维护积极健康的直播环境,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
这些规定为网络主播的职业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规范,有助于营造健康有序的行业环境。
社会认可度与职业偏见
尽管网络主播已获得官方认可,但社会对其职业地位的认知仍需时间。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目前社会上仍存在将网络主播视为“不务正业”的看法。职业化有助于消除这种偏见,扩大青年就业选择面。
未来展望
网络主播职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网络主播将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同时,这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表示,随着新职业的出台和新工种的发展,重要制度规范已经形成,我们要引导社会转变对新职业的看法,对于进入职业分类大典的新职业,有资质的企业要举办相应的培训,政府部门要有相应的培训补贴,帮助青年更好地走向职业岗位。
对有志于从事网络主播的年轻人来说,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包括语言表达、互动能力、内容创作等。正如一位学生主播所说:“我喜欢当网络主播,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直播技能,包括语言表达、互动能力、镜头感等,确定自己的直播风格和内容定位,打造个人品牌。”
网络主播职业化是一个积极信号,既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就业选择,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同时,我们也需清醒认识到,这是一条需要不断努力和提升的道路。只有在政策引导、行业自律和社会支持的共同作用下,网络主播才能真正成为一份令人尊敬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