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梦就是这样干出来的
航天梦就是这样干出来的
一部部科学经典著作,犹如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里程碑,奠定了现代科学基石,铺就了人类进步的阶梯。为让更多读者感受科学魅力,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推出“科学阶梯”专栏,对科学经典著作进行深入诠释。
今天是钱学森诞辰113周年。对祖国航天事业来说,他是伟大的先行者,带领老一辈航天人披荆斩棘几十载,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个奇迹。
如今,中国航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份荣耀与自豪的背后,是无数航天工作者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与无私奉献,是他们用汗水浇灌梦想,以坚韧铸就辉煌的壮丽篇章。
就像酒泉发射基地的东风烈士陵园门口石碑上所写——“他们去了,生命的火焰化作太空永恒的星光,崇高的精神化作后来者不尽的力量源泉”。航天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国发展富强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
没有他们就没有火箭上天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之初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人才的极度匮乏。在祖国的呼唤下,一大批海外归来的专家进入技术领导层。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就有21位是海外归国人员。
1955年,钱学森一家冲破重重阻力返回祖国
当时,钱学森在麻省理工能够过上当时中国人无法想象的优渥生活,任新民已经是美国大学的讲师,屠守锷在美国的飞机工厂做着工程师,黄纬禄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拿到了硕士学位……但是,他们都放弃了继续深造或者工作的机会,远离亲人,保守秘密,选择驻守在航天事业一线的戈壁荒山。
“航天四老”(左起:屠守锷、梁守槃、任新民、黄纬禄)接受“杰出科学家奖”时的合影
钱学森在回忆文章《周总理让我搞导弹》中说道:“聂老总(聂荣臻)有句评语说,‘中国的科学家不笨’,的确如此。我还要说,中国的科学家聪明得很!而且中国科技人员都是拼命干的,外国人少有像中国人这样拼命干的。”
那个时候,中国不论经济还是技术都还很落后,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尽管条件艰苦,但许多科研人员仍然坚持超负荷运转,每天持续工作14个小时以上,晚上经常集体加班,不少人为了完成任务,就直接吃住在车间。
一壶热水、几个馒头,就是在戈壁滩上工作的航天人的午餐
正如曾经参与核武器研究的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周光召所说:“我们靠的是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具有高度爱国心的科学家,又靠他们带出一批年轻的科学家;靠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他们是‘两弹一星’的真正功臣。”
小人物的奉献同样伟大
在航天科研人员的背后,还有更多其他人的身影。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席技师马景来在航天系统已经工作了近五十年。他的经历,正是众多脚踏实地、代代传承的航天技能工人们的缩影。
1971年,马景来毕业进入七机部二院,成为了一名车工。作为“学徒工”的他,型号生产任务很少,但他常被师父教导加工“锤子”“样冲”等生产辅助性工具,并在这些小加工“任务”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为后续自身技能的提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工作中的马景来 图片来源:搜狐网
2008年,马景来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厂党委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马景来班组”,之后又成立了“马景来工作室”。在这里,包含马景来在内的班组成员不仅要完成个人的型号攻关任务,还要将多年来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技能传授给年轻人。班组中的老同志都以能带出好徒弟为荣,徒弟们的第一次出征、第一次获奖,都是班组喜庆的日子。
在厂里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的激励下,年轻的技能工人从导师手上学到本领,在型号科研生产工作中各自发挥优势,把航天生产任务落实下来。
工程技术人员检测“红二改”发射架系统
后勤保障部门也在默默支持着航天事业。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在初期艰难的条件下,五院许多单位挤在一块儿办公,科研人员住在办公楼、厂房、仓库里,连楼道都支起了双层床。于是,各级行政后勤部门的领导带头从办公楼搬到树林、草坪、荒地上搭起帐篷办公、居住。随军家属到农村租房居住,主动为科技人员创造条件。
科研人员和工人在露天讨论“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中零部件的加工问题
全国经济困难时期,国家为航天职工调拨粮食、黄豆、水产品等,主要供给科技人员。对此,广大后勤职工毫无怨言,而且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开荒种地、种菜、养猪、养羊、养牛,大大缓解了困难。
后勤工作者吃苦在前,把有限的物资优先保障科研生产单位,主动把饭菜送到加班的车间和现场;医务人员背着药箱送医送药到研究室和工厂车间;领导干部深入基层问寒问暖……这使得五院里各方面的关系十分融洽。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为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
许多航天老同志在回忆起中央领导的关怀、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和同志之间的关爱友情时,都感到终生难忘,对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都非常留恋和怀念。
六十载凝聚航天文化
中国航天六十余载以来,风雨兼程,迈向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航天文化伴随着航天事业诞生,又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代代航天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立足岗位,献身航天事业,以无与伦比的勇气、智慧和干劲,不断创造着航天事业的新业绩。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爱国主义信念既是航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航天文化的发展谱写着新的篇章。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是航天文化中最具活力的部分。航天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最需要创新精神的领域之一,创新既是发展动力,也是根本出路,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20世纪60年代科技人员日夜攻关,解决难题
时至今日,航天事业进行的每一项科研试验,都是高科技实践活动,都是艰巨的创新实践。中国航天战线的科技专家始终致力于自主创新,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在世界航天科技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科学经典推荐
中国航天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航天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编委会 编
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导向作用,激励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奋进、筑梦太空,值得新时代青少年不断汲取并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