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城市的守护者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智慧城市的守护者
2021年7月,河南郑州遭遇特大暴雨,造成严重城市内涝,导致30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32亿元。这一悲剧凸显了城市生命线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供热、桥梁、管廊等各种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各类生产生活要素高度聚集,城市功能结构日趋复杂。截至202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城市生命线规模快速扩张,集中度、脆弱性大幅增加。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呈现灾害耦合、事故连锁、风险叠加、损失放大等新的特征,给城市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2021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经验》和《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两份文件,为保障城市生命线提供了建设标准,并在全国18个中心城市建立了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包括合肥、沈阳、南京、青岛、深圳、成都、西安等。
合肥市作为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先行者,通过科技赋能、源头治理,建成了以场景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运行安全网,风险排查效率提高70%,事故发生率下降60%,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高,构建“韧性安全城市”新业态。
在合肥模式中,累计普查各类地下管网9万公里、945平方公里地上建筑物,建立覆盖地上地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库,夯实安全工程数据“底座”。制定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技术、监测运营等标准规范体系,指导全省风险评估、工程设计、物联网建设、监测中心建设与运行、工程项目管理。推动建设“1”个省级监管平台,形成了规模化城市线安全运行数据中心,监测覆盖16个设区市的燃气相邻空间、供排水管网、桥梁等。通过9.8万套前端传感器实现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推送,实现各类型城市生命线监测运行状态透彻感知、智慧分析、精准处置。通过监测中心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加推到行业主管部门和运管企业,第一时间由牵头行业部门协同抓好风险处置,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新型处置机制。
尽管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各行业监管信息系统整合程度有待加强;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研发需要持续投入;相关标准规范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发展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
未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将向更广领域、更深层面推进。一方面,将向瓶装液化气、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拓展,并向城市全域延伸;另一方面,将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从单一风险监测向多灾种耦合风险预警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从碎片化管理向一体化治理转变。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通过系统性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可以有效化解城市安全风险,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