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州区:开发乡土教材 传承非遗文化
湖北省襄州区:开发乡土教材 传承非遗文化
导读:湖北省襄州区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将本土非遗文化融入校园教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育人模式。该项目经过两年的推进,已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开发了多个非遗文化项目,还形成了完善的校本教材体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新路径。
4月22日,春光明媚。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中心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上,学生们上个月才扦插的杞柳早已生根发芽,抽出约20公分的嫩绿枝条。这些杞柳正是该镇省级非遗项目程河柳编的原材料。
像这些扦插的杞柳一样,该区自2022年以来启动的"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也已"生根发芽",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新图景。
2022年以来,襄州区教育局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文脉,推动非遗传承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原则,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抓手,结合实情,让本土非遗融入校园,在挖掘、保护、传承本土非遗的同时,把非遗文化传承和大思政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以文化人,厚植家国情怀。
推动非遗项目的有效挖掘和延续发展,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让"非遗"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课堂,成为大思政课程,使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经过一年多的大力推动,该区"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成效已经显现,文化育人的襄州样本已经形成。
一体化推动,个性化认领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最大的城区,襄州区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非遗项目众多。如何因地制宜,更好挖掘、保护、传承本土非遗文化,把"非遗"与大思政融合育人,更好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襄州区教育局局长汤德东介绍,2022年,该区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经过整体谋划,把"大思政课+非遗文化"有机融合,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规划》,从区级层面一体化推动本土非遗文化进校园。
规划中,明确了具体目标和措施,并在各乡镇(街道)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并配置非遗文化建设具体负责人,广泛宣传发动,鼓励和指导各学校因地制宜挖掘和开发本地非遗文化资源。
按照规划,区教育系统成立了非遗文化建设小组。小组成员兵分多路,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并以调研、查阅资料等形式搜集整理出各具特色的省、市级"非遗"项目,形成了第一手资料。
"襄州区的非遗项目不在少数,但要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切实取得传承和育人的最佳效果,还得对项目进行遴选,使各校个性化匹配非遗项目。"汤德东介绍,2023年6月,该区对本土"非遗"项目进行了汇总和甄选,挑选出了一批适合进驻学校、适合学生操作和传承,且被当地学生熟知的非遗项目进行了认领和再开发。
一环紧扣一环。2023年10月,该区又紧锣密鼓地开展学校认领非遗项目工作,并召开了全"开发非遗文化地方课程"研讨会,推动非遗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东西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认识与实践中浸润学生的品德。
2023年年底,该区进一步规范相关工作,出台"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七个一":一个"非遗"建设方案、一个"非遗"研发团队、一个非遗工作坊、一个非遗研学基地、一本非遗校本教材、一批非遗物化成果、一项立项非遗研究课题,指导和推动非遗项目有效挖掘和可持续发展。
愿景成现实,多校出成果
4月16日,在中国"柳编之乡"程河镇,中心学校的学生们正在非遗传承人朱德安的指导下,编织柳编工艺品。
该校支部委员、非遗项目负责人赵华进介绍,该校是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结合镇情、校情,学校认领开发了"柳编技艺我创编"非遗技艺,确立了以柳编劳动教育为主、日常生活劳动为辅的劳动教育主题和研发思路,制定了学习传承工作方案、开垦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编印了柳编校本教材、创设了柳编工艺作坊,还定期开展以"我爱家乡柳编"为主题的大型手抄报展和以"家园•柳乡"为主题的作文比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努力做到非遗文化和大思政课相融合,用优秀非遗文化育人。
"三腌五卤六晒……"而在峪山镇原毕岗教学点,十几口腌有大头菜的大缸旁边,峪山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们正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在该校的非遗实践基地上课——学习襄阳大头菜的腌制技艺。该校以"襄阳大头菜腌制工艺"为课程,从研、学、做的活动中落实综合实践课,并以此开发出校本课程,让学生从大头菜(孔明菜)名称的由来,到栽培种植、管理和收获,以及大头菜的腌制、加工等一系列的流程中去了解非物质文化的奥秘与珍贵,从而在实践增强学生劳动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目前,在非遗传承人岳德智的全程指导下,大头菜的储存、腌制、制作流程已传授完毕,校本教材也已通过初审。接下来,该校还将继续打造大头菜种植基地和研学基地。
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火热场面不是个别现象。纵观全区,区教育局的规划蓝图已经稳扎稳打地落实在各个学校,规划愿景正在成为现实,本土非遗文化已在校园"生根发芽"。
目前,该区教育系统共开发"襄阳大头菜腌制技艺""襄阳面塑传统工艺""南派豫剧进校园""柳编技艺我创编""襄阳渔鼓""威风锣鼓"等13个非遗文化项目。其中,"襄阳大头菜腌制技艺""南派豫剧进校园""柳编技艺我创编""襄阳渔鼓"等多个项目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校本教材。各校的非遗传承课程已经列入课表,非遗指导老师队伍已初步成立,非遗实践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打造之中。
在教研课题方面,程河镇中心学校的《小柳编彰显"大劳动"——柳编技艺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在湖北省基础教育成果评审中荣获三等奖,《襄州区中小学研学旅行地方课程开发的研究》获得襄阳市首届"襄阳好教研"一等奖。
继承与融合,任重而道远
4月16日,襄州区教育局"非遗文化进校园专班"再次来到峪山、程河、双沟等地中心学校,就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和现场指导。这已是区教育局这个月的第二次下基层指导,也是该区大力推进此项工作的一个缩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襄州区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启动两年来,遇到了不少困难。
汤德东介绍,在实际推进中,机制不够健全、非遗传承人的权益和义务不够明确(部分非遗特色项目传承人不愿透露秘方、非遗技师劳务费没有明确规定等问题)、硬件设施不足、学校专业师资和系统理论体系欠缺、深入挖掘和课程规范度不高、家校社合作不紧、经费保障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襄州区教育局党组一直在积极思考,寻求解决措施。
除了自身不断建立健全机制外,该区也尝试着对各校的实际问题给出相应对策。比如,对不愿公开技术的非遗传承人,可以了解基本流程和关键环节;硬件缺失的,能够弥补创建的积极修复,暂时无法修复的建议通过网络让学生系统了解认知;缺乏系统性开发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研发,在襄阳苏维埃红军小学的"红色耕读学堂‘的打造就邀请了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进行指导(目前,建设图纸已经编制完成);同时,该区加大财政投入,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建立非遗数据库,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重视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开展非遗技艺培训班,举办非遗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加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区教育系统持续两年的推动,解决了许多问题,保障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顺利推进。然而,非遗传承并非易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多问题单凭教育系统也难以彻底解决,还须各级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汤德东表示,"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任重而道远,把非遗文化和大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好非遗文化的独特育人功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原文来自湖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