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型网络诈骗:如何守护你的钱包?
警惕新型网络诈骗:如何守护你的钱包?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虚假征信等10种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8.4%。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
主要诈骗类型及手法
刷单返利类诈骗
刷单返利类诈骗是发案量最大、造成损失最多的诈骗类型。诈骗分子通常以招募兼职刷单、网络色情诱导刷单等复合型诈骗为主。他们先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诱骗受害人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诱骗受害人不断转账。
典型案例:2023年3月,江苏徐州男子曹某被拉入一微信群,发现群内有人发红包就抢了几个红包。随后,群里有人发链接诱导其下载APP,声称进入高级群可获取更大收益。加入所谓高级群后,曹某在群管理员诱导下开始刷单。曹某连续做完多单任务领取佣金后,全部提现至银行卡中,正当其想继续做任务赚钱时,群管理员称其将做的任务是组合单,必须完成4单才能提现。曹某按照要求陆续加大投入后,群管理员以“操作失误”“账号被冻结”等为借口,诱骗其向指定账户累计转账42万元。因返现迟迟不到账,曹某遂发现被骗。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的个案损失金额最大。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渠道发布推广股票、外汇、期货、虚拟货币等投资理财信息,吸引目标人群加入群聊,通过聊天交流投资经验、拉入内部“投资”群聊、听取“投资专家”“导师”直播课等多种方式获取受害人信任。在此基础上,诈骗分子打着有内幕消息、掌握漏洞、回报丰厚的幌子,诱导受害人在特定虚假网站、APP小额投资获利,随后诱导其不断加大投入。当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诈骗分子往往编造各种理由拒绝提现,而是让其继续追加投资直至充值钱款全部被骗。
典型案例:2023年3月,安徽阜阳女子张某在某相亲网站上认识李某后,确定为男女朋友关系。李某自称是外汇投资机构工作人员,有内部投资数据,因自己不方便操作,便让张某帮其在投资平台登录账号进行投资。在李某诱导下,张某多次投资均获得了盈利。随后,李某以为2人未来生活打物质基础为由,诱骗张某在平台自行注册账号投资赚钱。张某按照要求,多次向指定银行卡转账100余万元,并在李某指导下持续投资盈利。这时,该平台客服称张某利用内部信息违规操作涉嫌套利,账户已被冻结,需缴纳罚金,否则将没收账户资金。张某因担心收益无法提现,经与李某商量,决定按照客服要求缴纳40余万“罚金”。张某缴纳“罚金”后账户仍然无法登录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诈骗分子在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0元购物等虚假广告,以及提供代写论文、私家侦探、跟踪定位等特殊服务的广告。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诈骗分子便诱导其通过微信、QQ或其他社交软件添加好友进行商议,进而以私下交易可节约手续费或更方便为由,要求私下转账。受害人付款后,诈骗分子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诱骗其继续转账汇款,最后将其拉黑。
典型案例:2024年4月,四川攀枝花女子王某在浏览网站时发现一家售卖测绘仪器的公司,各方面都符合自己需求,遂通过对方预留的联系方式与客服人员取得联系,客服称私下交易可以节省四分之一的费用。王某信以为真,与之签订所谓的“购买合同”。王某预付定金1.3万余元后,对方却迟迟不肯发货并称还需缴纳手续费、仓储费等费用,遂意识到被骗。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受害人购物信息后,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受害人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理赔或因商品违规被下架需重新激活店铺等,诱导受害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并通过共享屏幕或下载APP等方式逃避正规平台监管,从而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典型案例:2023年10月,四川宜宾女子张某接到一个自称是“物流客服”的陌生来电,称因张某快递丢失需要进行理赔。张某随即查看某购物APP,发现一件商品未更新物流情况,便信以为真,添加了客服微信。随后“客服”发给张某一个链接,要求下载某聊天APP和银行APP,进行“理赔”操作。张某根据要求操作后,“客服”称其操作错误账户被冻结,需在银行APP里输入“代码”解冻,而这实际上是诈骗分子诱骗张某进行转账操作。张某收到银行转账短信后发现异常,遂发现被骗。
虚假贷款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受害人前往咨询。后冒充银行、金融公司工作人员联系受害人,谎称可以“无抵押”“免征信”“快速放贷”等,引诱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典型案例:2024年5月,江苏无锡男子王某在家中收到一条低息贷款的短信,王某点击其中的链接,根据操作指引下载了一款APP。王某在该贷款APP上填写个人信息注册后,便想将贷款提现至银行卡。此时该贷款APP显示银行卡有误,平台客服称贷款金额被冻结需要交解冻费。随后,王某向其提供的银行账户转账6万余元,但始终无法将贷款提现,遂意识到被骗。
虚假征信类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人员,谎称受害人之前开通过微信、支付宝、京东等平台的百万保障、金条、白条等服务,或申请校园贷、助学贷等账号未及时注销,或信用卡、花呗、借呗等信用支付类工具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账号或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随后,诈骗分子以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验证流水等为由,诱导受害人在网络贷款平台或互联网金融APP进行贷款,并转到其指定的账户,从而骗取钱财。
典型案例:2023年9月,四川眉山男子郑某在家中接到一个自称是某平台客服的电话,称其在大学期间开通了该平台的借贷服务,现因国家政策需要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郑某按照对方指示进行操作,先后在多个平台借款并转入指定账户,共计损失10万余元。
官方防诈骗指南
不要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
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密码等。
不要轻易转账汇款,特别是当对方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时,要提高警惕。
不要轻信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理财信息,理性对待投资理财。
不要轻信陌生人的交友请求,谨慎对待网络交友。
不要轻信所谓的“客服”电话,遇到问题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不要轻信“中奖”信息,不要轻易参与网络抽奖活动。
不要轻信“刷单”“兼职”等信息,不要轻易参与网络兼职。
不要轻信“退款”“退货”等信息,不要轻易提供验证码。
不要轻信“贷款”信息,不要轻易下载陌生APP。
新型诈骗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诈骗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近期,一些新型诈骗手段值得我们警惕。
“神秘顾客”花豪金预订“鲜花+现金”礼盒
近日,盐城一花店店主蔡女士接到一位陌生顾客的微信订单,对方称自己最近和女朋友吵架了,想送一束现金制作的“鲜花礼盒”,作为道歉礼物。在与蔡女士协商好包装费用后,该“神秘顾客”以比较忙走不开为由,声称会将20000元转账到蔡女士的银行卡中,没多久,蔡女士就收到了该“神秘顾客”转来的20000元,于是便按照约定取出现金,包装了一束“现金花束”,随后送到客户手上,就在将花束送给顾客后的一小时内,蔡女士收到了银行卡被冻结的消息,于是报警向民警求助。
AI换脸诈骗
近期,香港警方披露了一起AI“多人换脸”诈骗案,涉案金额高达2亿港元。在该起案件中,一家跨国公司香港分部的职员,受邀参加总部首席财务官发起的多人的视频会议。并按照要求,前后转账多次,将2亿港元转账到5个本地银行账户内,其后向总部查询方知受骗。警方调查得知,这起案件中,所谓的视频会议中,只有受害者一人为“真人”,其余所谓参会人员,全部是经过AI换脸后的诈骗人员。
“快递扫码领红包”诈骗
春节刚过,骗子又忙活起来了!近期,公安部网安局就揭露了关于“快递扫码领红包”的新型诈骗手段。有人收到了来路不明的快递包裹,快递内有一张“红包”卡片,写着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即可领取红包。然而,当受害者扫描二维码后,却跳转到了一个虚假的购物网站,要求输入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一旦输入,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就会被诈骗分子获取,导致资金被盗。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电话和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透露身份证号、银行账号、密码等。
理性对待投资理财,不要轻信高收益、高回报的信息。
谨慎对待网络交友,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交友请求。
遇到问题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不要轻信所谓的“客服”电话。
不要轻易点击陌生链接,不要随意扫描二维码。
不要轻易转账汇款,特别是当对方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时。
遇到诈骗要及时报警,不要轻易放弃追回损失的机会。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提高防范意识,才能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高发态势,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