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古迹新发现:从数万年前到晚清名臣
合肥古迹新发现:从数万年前到晚清名臣
2024年3月,一则关于合肥考古发现的消息震惊了考古界:合肥市蜀山区庙东郢东南遗址入选“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合肥市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空白,更将人类活动历史追溯至几万年前。
几万年前的人类足迹
庙东郢东南遗址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庙东郢村东南部。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86平方米,实际布方面积906平方米,其中120平方米专门用于旧石器发掘。
考古人员在下蜀黄土层中发现了3600余件石制品,这些石制品呈现出明显的石片石器工业特征。结合地质调查资料,专家初步推断这些遗存属于晚更新世,距今数万年。这一发现不仅改写了合肥市区的人类活动历史,也为研究江淮地区古人类行为模式提供了重要线索。
千年清官文化传承
合肥作为包拯的故乡,包公园是当地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包公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公园内主要包括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景点。
包公祠是包公园的核心建筑,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为纪念包拯而建。祠堂内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珍贵照片,展示了包拯的生平事迹和清廉品格。祠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充满了宋代建筑的韵味。
然而,近期包公园因维修暂停开放,引发了一些误解和谣言。据合肥文旅局回应,闭园的是合肥包公园景区,而非开封的包公祠。包公园的维修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预计维修完成后将以更完美的面貌迎接游客。
晚清名臣的家国情怀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庐阳区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家宅,也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故居总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馆组成。李府占地2000平方米,淮系展馆占地1500多平方米。李府由南向北分为五进,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和走马转心楼。
李府的建筑布局严谨,体现了晚清时期江淮地区富家宅院的特色。中厅又名福寿堂,高9米,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私人住宅厅堂。每扇格门上都雕有精美的图案,房梁全部采用斗榫结构,不用铁钉。大梁两头雕成象头形状,寓意吉祥。正上方横梁上雕有“佘太君祝寿图”,东西两厢是李氏后人的书房。
小姐楼是李府的另一大特色,这是一座封闭回廊式木楼,楼下正中有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理念。楼上东首第一间房是李鸿章幼女菊耦的住所,正中则是老夫人居住的地方。
李鸿章故居不仅是李氏家族的生活场所,更是晚清历史的见证。这里展示了李鸿章从少年科举到壮年戎马,从中年封疆到晚年洋务的一生,展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贡献。
合肥,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到北宋名臣包拯的清廉文化,再到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家国情怀,处处彰显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历史古迹不仅是城市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