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用积极心理学帮学生管理情绪
后疫情时代:用积极心理学帮学生管理情绪
底特律公立学校的一项创新心理健康项目,成功将学生抑郁症状比例从40%降至23%,这一显著成效背后,是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有力支撑。在全球疫情持续影响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积极心理学: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哈佛大学开设的积极心理学课程,由泰勒·本-沙哈尔博士主讲,自2002年首次开课以来,已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这门课程提出了五个核心前提,为学生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改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虽然基因在幸福感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通过环境改善与个人行动,深度改变是完全可能的。
研究保持健康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如何治病:与其只研究“为什么有人失败”,不如研究“为什么有人成功,即使他们的起点极其不利”。
准许自己为人:当感到压力或焦虑时,允许自己体验这种情绪,接受它的存在,而不是试图立即驱散。
幸福是道德的追求:当你努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时,你的情绪会通过无形的社会网络扩散,影响到身边许多人。
行动比言语更重要:影响他人最有效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在中国发展迅速。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首次系统介绍该领域研究;2014年,清华大学成立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2017年,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为研究者与企业、教育界搭建沟通平台。
传统教育的局限与创新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
- 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未能形成从基础到进阶的完整课程体系
- 教学方法单一,多为讲授法,缺乏与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缺口大,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和培训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我们需要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目标与内容: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融入乐观、积极、发展的理念,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情绪管理。
加强师资培训:定期组织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除了理论考试,还应关注学生实际心理素质的提升,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成功案例:从底特律到中国的启示
底特律公立学校的TRAILS项目(将研究转化为行动以改善学生生活)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该项目通过持续监测学生心理状况,提供个性化支持,特别是在受到创伤影响的学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我国,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开展的多个项目也展现了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开展“幸福课堂”等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幸福感和心理韧性。
结语:用积极心理学照亮学生心灵
积极心理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会我们,幸福不是目的地,而是旅程中的每一个脚步。在后疫情时代,面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采用更积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心态,提升情绪管理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促进他们的学业成功和全面发展。
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说:“幸福,不是目的地,而是旅程中的每一个脚步。”让我们一起,从改变自己开始,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