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发布85项食品安全新国标,食品添加剂和新原料管理更趋严格
国家卫健委发布85项食品安全新国标,食品添加剂和新原料管理更趋严格
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期发布了85项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涵盖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标准等多个方面,旨在进一步保障消费者健康权益,促进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食品添加剂标准迎来重大修订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是此次修订的重点之一。新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进行了修订,首次将营养强化剂纳入食品添加剂的范畴,体现了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进步。
在具体修订内容方面,新标准基于最新的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评估,对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进行了调整。例如,删除了落葵红、密蒙黄等不再具有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同时新增了近年来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告形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食品分类的调整也是此次修订的一大亮点。为了使食品分类描述更加科学合理,新标准对多个食品类别进行了优化。例如,根据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配制酱油和配制食醋归入液体复合调味料,使分类更加清晰准确。
新食品原料安全管理更加严格
在新食品原料方面,2023年国家批准了12种新食品原料,包括假肠膜明串珠菌、蓝莓花色苷、黑麦花粉等。这些新原料的添加和使用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确保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以假肠膜明串珠菌为例,这种从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得到的菌种,已被列入欧洲食品安全局资格认定名单,并在丹麦、加拿大、韩国等国家获批使用。根据新标准,该菌种可用于发酵乳、风味发酵乳、干酪等产品,但不包括婴幼儿食品。
蓝莓花色苷则是一种以杜鹃花科越橘属蓝莓果实为原料制成的粉状物质。加拿大、欧盟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已批准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新标准规定,总花色苷含量40.0%的产品每天推荐食用量不超过800毫克。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在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资料不足,上述新食品原料均不建议这些特殊人群食用。
标准实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新标准的实施将对食品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企业需要根据新标准调整产品配方,特别是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守新的使用规定。同时,新标准还要求企业在产品标签上准确标注食品添加剂和新食品原料的使用情况,提高产品透明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新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更安全、更健康的食品选择。通过了解新标准的内容,消费者可以更好地识别食品成分,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同时,新标准的实施也将推动食品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放心的食品选择。
总体来看,此次发布的8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现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国正在为消费者打造更加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同时也为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