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坝遗址:巴文化的瑰宝之地
罗家坝遗址:巴文化的瑰宝之地
2024年12月,一场以“巴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文物展览在山西青铜博物馆拉开帷幕,来自川渝地区的160件巴人文物首次亮相中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来自四川达州罗家坝遗址的珍贵文物。这些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青铜器、陶器,不仅展现了巴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罗家坝遗址:巴文化的瑰宝之地
罗家坝遗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这片总面积达257万平方米的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自199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8次大规模发掘,累计揭露面积5500余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其中不乏青铜礼器、兵器、彩绘陶器等珍贵文物。
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现震惊了学术界,特别是M33号大墓的发掘,出土了2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青铜礼器、兵器、彩绘陶器和印章等,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和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巴文化的高度发达。2001年,罗家坝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列入“十四五”期间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名单,2022年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巴文化的起源与特征
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巴人以刚勇尚武著称,他们不仅作战勇猛顽强,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
巴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是对虎的崇拜。在罗家坝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许多青铜器上都饰有虎型图案,如青铜虎钮錞于和柳叶剑,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巴人的艺术审美,也反映了他们对虎的图腾崇拜。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巴文化的展示窗口
为了更好地展示和研究巴文化,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于2023年4月正式开馆。博物馆占地面积28243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7平方米,主体建筑共3层,展陈面积约3000平方米。博物馆以“西南有巴国”为主题,分“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三个单元,展出罗家坝遗址出土的500余件精美文物。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属水陆攻战纹铜豆和狩猎纹铜壶。水陆攻战纹铜豆上刻画了生动的水战和陆战场景,展现了巴人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狩猎纹铜壶则描绘了巴人狩猎的生动画面,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罗家坝遗址的文化价值
罗家坝遗址不仅是巴文化的发源地,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它与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并称为“古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为理解巴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4年12月,在四川达州举行的第六届“巴山论道·巴文化高地建设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罗家坝遗址和渠县城坝遗址确立了达州“巴人故里”的地位,为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巴文化的认识,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撑。
罗家坝遗址的发现和研究,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巴人的生活场景,感受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作为巴文化的瑰宝之地,罗家坝遗址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