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梗、脑梗时,如何做急救措施?
突发心梗、脑梗时,如何做急救措施?
“快打 120!他好像晕倒了!”
这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见的情节。许多人以为,心梗或脑梗发生时,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就可以“保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告诉你,有时候“打 120”并不是最优先的选择,甚至可能让你错失黄金抢救时间,你会不会感到震惊?
今天,我们不聊“教科书式”的急救步骤,而是用一杯清澈的水,把复杂的医学知识一点点冲淡,让你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毕竟,面对心梗和脑梗,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心梗、脑梗:定时炸弹的两种“引爆”
心梗是什么?
心梗的全称是心肌梗死,它就像心脏的“燃料管道”突然被堵住了,血液无法流向心肌。心脏得不到氧气,就像一台缺油的发动机,随时可能熄火。而这个“堵点”通常是冠状动脉内的血栓。
脑梗呢?
脑梗,也叫脑卒中(缺血性卒中),是大脑的血管被堵住了。脑细胞比心肌还“娇气”,断了氧气和营养后,几分钟内就会开始坏死。可以说,心梗和脑梗是两颗“定时炸弹”,引爆时间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学会剪掉“引线”。
专家指出,心梗和脑梗的抢救黄金时间分别是90 分钟和4.5 小时。但问题是,大多数人不仅不知道如何争取这段时间,甚至可能因为慌乱做错事。
这些“救命动作”,很多人都做错了
误区一:心梗时,立刻让患者躺下休息
听起来很“科学”,但这是错的。心梗患者如果平躺,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正确做法是让患者半卧位,减少对心脏的压力,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刺激。
此外,如果患者身边有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可以在确定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尽快让他服用。这两种药物是心梗的“急救神器”,前者能扩张血管,后者能抑制血栓形成。每一秒的延误,都会让心肌损伤范围扩大。
误区二:脑梗时,给患者“掐人中”或灌水
在中国,掐人中似乎成了“万用急救法”。很多人看到患者昏倒,第一反应就是“掐”。但对于脑梗患者,这不仅无效,还可能浪费宝贵时间。
脑梗患者倒下后,最重要的不是“唤醒”,而是争分夺秒送医。而灌水更是危险的行为,可能导致呛咳、窒息或误吸。如果你发现患者突然口角歪斜、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立刻拨打 120,并记住“FAST原则”:
- F(Face):观察患者面部是否对称,笑容是否僵硬。
- A(Arm):让患者抬起双臂,看看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
- S(Speech):听患者说话是否含糊不清。
- T(Time):记录发病时间,便于医生判断治疗方案。
误区三:等救护车时什么都不做
很多人认为,拨打 120 后只需“等”。其实,这段时间也至关重要。以心梗为例,如果患者还有意识,可以让他含服硝酸甘油(每隔 5 分钟含服一次,最多 3 次)或嚼服 300 毫克阿司匹林。
但要记住:硝酸甘油禁止用于血压过低或心源性休克患者,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脑梗患者则应避免任何活动,保持侧卧位,以防呕吐物误吸,并密切观察呼吸、意识等情况。
“定时炸弹”的引线,其实早就埋下了
心梗和脑梗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们更像是埋在身体里的炸弹,长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那根点燃的引线。
1. 熬夜:持续透支心血管系统
当你熬夜时,身体的“生物钟”被打乱,血压、心率波动加大,血管内皮细胞更容易受损。研究表明,长期熬夜的人,发生心梗和脑梗的风险比正常作息者高出50%。
2. 高脂饮食:血管的“油污”越积越厚
你喜欢的烧烤、奶茶、炸鸡,可能正在默默给你的血管“上油”。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就像被堵住的下水道,迟早有一天会彻底“堵死”。
3. 久坐:静脉血栓的隐形推手
久坐不仅伤腰椎,还会让血液在下肢“滞留”,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向心脏或大脑,就可能引发致命的心梗或脑梗。
4. 忽视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就像“脆皮玻璃”,更容易形成血栓,却常常因为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定期体检、控制血糖血压,是剪掉这些“引线”的关键。
医生建议:你能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多
你或许会问:“万一我身边没有药,也不懂急救知识怎么办?”别担心,以下几点简单的常识就能救命:
随身携带急救卡片:记录个人基本信息、过敏史和常用药物,方便急救人员了解病情。
学会辨别早期信号:心梗的典型症状是胸痛,但也可能表现为肩背疼痛、出冷汗;脑梗则常伴随头晕、言语不清。
健康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少熬夜、多运动、均衡饮食,定期体检,别等身体“报警”才开始重视。
结尾:命运的选择权,其实在你手中
心梗和脑梗面前,时间是最无情的裁判。但这场比赛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我们手中。你愿意做一个“等炸弹引爆”的旁观者,还是剪掉每一根“引线”的行动派?答案或许已经在你心里。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
2.《柳叶刀》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报告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发布的心梗和脑梗急救指南
4.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本文原文来自百度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