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中国故事”展览:中荷文化交流的美丽篇章
“瓷器上的中国故事”展览:中荷文化交流的美丽篇章
“瓷器上的中国故事”——中国明清瓷器珍品展正在荷兰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共展出50件明清时期的外销瓷珍品。这些瓷器图案取材于中国历史故事、古典文学和民间传说,如“赤壁赋”、“西厢记”等。尽管疫情严重,但展览仍广受欢迎,当地民众纷纷通过线上预约前来实地鉴赏。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中国瓷器的魅力,还促进了中荷文化交流。
中荷瓷器贸易的历史渊源
荷兰与中国之间的瓷器贸易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时期。17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中国大量进口瓷器,开启了欧洲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荷兰商人不仅将中国瓷器销往欧洲各地,还积极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荷兰国家陶瓷博物馆馆长旷幽逸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表示:“历史上,荷兰商人让中国瓷器在西方家喻户晓。我为自己能够延续这种跨文化交流传统而感到自豪。”旷幽逸自2006年加入荷兰国立博物馆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在瓷器领域的合作。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影响力
17-18世纪是欧洲收藏中国瓷器的鼎盛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萨克森公国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 the Strong)在位期间,购买并收藏了来自中国、日本的瓷器总数逾24000件。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象征着一位君主的财富、权势和艺术品位,也昭示着这座城市过去的辉煌。
茨温格宫的瓷器收藏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类齐全、时代特征鲜明。与多数欧洲贵族的炫耀式收藏不同,奥古斯都二世深入鉴赏并研究中国瓷器,亲自参与整理和设计,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瓷器宝藏和珍贵资料。如今,这批堪称全欧洲最大的东亚瓷器收藏主要珍藏、陈列于萨克森公国的皇宫茨温格宫之中。
中国瓷器的学术研究价值
中国瓷器不仅在贸易和收藏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学术研究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是海外重要的中国陶瓷研究机构,拥有约1700件中国陶瓷藏品。该基金会的策展人毕宗陶教授在研究中国陶瓷数十年后表示:“中国陶瓷之美在于它的釉料。我是化学专业出身,所以非常欣赏釉料的技术,以及中国很早就实现的对颜色、技术和质地的掌握。”
大维德基金会的收藏中不乏稀世珍品,其中最著名的是 一对元青花龙纹象耳瓶,上面有1351年的铭文,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日期的青花瓷之一。此外,该基金会还拥有世界上除了故宫博物院收藏之外最多的汝窑瓷器。
“瓷器上的中国故事”展览的意义
“瓷器上的中国故事”展览通过展示明清时期的外销瓷珍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瓷器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瓷器上的图案和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成为中荷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桥梁。
正如旷幽逸所说:“博物馆等文化机构不仅肩负着保存和展示文明成果的责任,还应当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跨文化的理解是进一步合作的基础,文化交流能够激发各领域的合作与创新。”
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让荷兰民众近距离欣赏到中国瓷器的精美工艺,更让他们了解到了背后蕴含的中国故事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中荷两国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