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公祠:千年古祠承载铁面青天精神
合肥包公祠:千年古祠承载铁面青天精神
合肥包公祠,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是为纪念北宋名臣包拯而建的专祠。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清光绪八年(1882年),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重建,使之成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公祠的建筑布局严谨,古朴庄严。祠堂大门前矗立着一座白底黑框的照壁,上面绘有一叶青荷和亭亭玉立的荷花,象征着包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门楼两侧的抱鼓石和石狮,彰显着古代官府的威严。跨过山门,踏着青石小道,迎面而来的是石砌小桥和绿树掩映的三合古院。山门上“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以及东西侧门“顽廉”、“懦立”的题字,无不彰显着包公的崇高品德。
包公祠的正殿,又称享堂,是整个祠堂的核心。殿内正中端坐着一尊高约八尺的包公塑像,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神情端庄严肃。塑像两侧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的站立塑像,威武庄严。上方悬挂着多块名人题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李鸿章之兄李瀚章所题的“色正芒寒”匾额,以及清乾隆年间庐州知府肖登山题写的“节亮风清”和光绪年间左锡旋题写的“庐阳正气”。殿内还陈列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以及包拯在开封府任上的石刻画像,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包公的铁面无私。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人称“包公”、“包青天”。他自幼以孝闻名乡里,曾任知县、知州、知府等地方官职,在中央担任监察御史、知谏院等职。包拯以刚正不阿、清廉公正著称,其《包拯家训》中写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充分体现了他廉洁奉公的家风。
包拯在任职开封府期间,不畏权贵,下令拆除达官显贵沿惠民河修建的违法建筑。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他多次上疏弹劾贪官污吏,主张“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力图从选人用人上断绝赃滥者从政的幻想。包拯还改革了诉讼制度,裁撤门牌司,允许告状人直接上庭递交状纸,实现了官民“无复隔阂”。
近年来,包公祠不仅作为历史文化景点吸引游客,更成为传承包公精神的重要场所。2024年包公文化展演系列活动在合肥包公园开幕,通过戏曲演艺、乐器独奏、舞蹈表演等形式,展现了包公的公正无私与廉洁自律精神。此外,还举办了摄影展、非遗文化市集、包包小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包公文化的魅力。
合肥包公祠不仅是纪念包拯的场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清廉公正的向往,展现了古代官员的道德追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