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蛟龙行动》看潜艇的科学原理 揭秘深海作战技术
从《蛟龙行动》看潜艇的科学原理 揭秘深海作战技术
《蛟龙行动》作为2018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红海行动》的续作,在蛇年春节档上映,延续了前作的紧张刺激。影片首次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部队为主角,展现了这支“神秘部队”在深海作战的惊心动魄。蛟龙突击队潜入深海世界,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与陆地截然不同的领域。深海的高压、低温和黑暗对战士们来说并不构成障碍,他们驾驶着先进的潜艇悄然前行。
尽管该片票房表现一般,但影片中展示的反鱼雷鱼雷、超空泡鱼雷、超导磁流体、无轴泵推、水下输送艇等先进潜艇技术让观众大开眼界。潜艇利用其潜伏能力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成为军事上的重要力量。潜艇的发展史悠久,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潜水装置到1620年荷兰科学家制造的第一艘“潜水船”,再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海龟”号潜艇,潜艇技术逐渐进步。19世纪末,约翰·菲利普·霍兰将电动机、电池、内燃机结合应用于潜艇上,制造出传奇潜艇“霍兰6号”,开启了现代潜艇时代。
潜艇通过主压载水舱注水排水实现自由沉浮。主压载水舱充满水时,潜艇下沉;排水后,潜艇上浮。为了更好地控制潜艇状态,还装有补重水舱、快潜水舱等辅助压载水舱。潜艇通常设计为圆形或水滴形结构,以均匀分布海水压力,减少航行阻力。潜艇建造时使用高强度钢材搭建骨架,并用耐压板包裹,确保潜艇能够承受深海压力。
潜艇在海面时,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状态。潜望镜利用反射镜成像原理,使潜艇内部人员可以看到水面景象。随着光电技术发展,光电桅杆开始取代传统潜望镜,提供更清晰的视野。在深海中,声呐系统成为潜艇的“耳朵”,利用声音传播和反射特性探测目标,帮助潜艇发现并应对其他大型目标。
潜艇作为现代海军的重要力量,其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人类智慧,更是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未来的潜艇将更加先进和智能化,继续在深海中守护国家的安全和海洋和平。
本文原文来自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