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白居易笔下的江南: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情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白居易笔下的江南: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情怀

引用
腾讯
8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3A01HAN00
2.
https://www.sohu.com/a/776126619_121119345
3.
http://www.sn.xinhuanet.com/20240916/a53e1a7ae4374e0db502c17fbe44b92a/c.html
4.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2O2S1O0541I88W.html
5.
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0147003/2?p2=116298
6.
https://m.qidian.com/ask/qpeiqamenam
7.
https://www.shikun.net/show.asp?id=485
8.
http://qtmu.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40

白居易,这位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不仅以其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闻名于世,更以其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赞美,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卷。其中,他对江南美景的描写,尤为引人注目。

01

白居易与江南的不解之缘

白居易与江南的缘分,始于他的童年。据《白居易传》记载,他自幼随母亲陈氏游历江南,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愈发浓烈。他在《忆江南》中写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红胜火"的江花与"绿如蓝"的江水,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流动的水彩画中。白居易用最朴素的词汇,描绘出最动人的江南春色,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02

苏州刺史任上的政绩与情怀

白居易对江南的热爱,不仅体现在诗词创作中,更体现在他的实际行动上。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出任苏州刺史。在任期间,他积极兴修水利,改善民生,为苏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也尽情享受着江南的美景,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融入到诗词创作中。

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白居易深情回忆了在苏州为官时的夏至景象: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这首诗通过描绘夏至时节苏州的风俗民情,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繁华与富庶。"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写出了节日的丰盛;"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雅与闲适;"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则描绘了水乡生活的惬意与热闹。这些诗句,无不流露出白居易对苏州生活的深深眷恋。

03

离别后的思念与遗憾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因为身体原因,白居易在苏州的任期不到500天就不得不离开。临别时,他登上齐云楼,俯瞰苏州城,难舍之情溢于言表。他在《别苏州》中写道:

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
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
青紫行将吏,班白坐黎氓。
一时登楼赏,万物得秋清。

这首诗既展现了苏州的繁华景象,也流露出白居易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担忧。"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表达了他对未能为苏州做出更大贡献的遗憾;"一时登楼赏,万物得秋清",则展现了他对苏州美景的留恋。

04

晚年对江南的深情回忆

离开苏州后,白居易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始终未曾消减。他在《忆江南》中写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这首词以优美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山寺月中寻桂子",写出了杭州夜晚的静谧与神秘;"郡亭枕上看潮头",则展现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白居易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江南画卷,表达了他对重返江南的渴望。

05

白居易笔下江南美景的特色

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既有自然风光的优美,又有人文景观的繁华。他善于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江南的特色。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绚丽,还是"粽香筒竹嫩"的丰盛,亦或是"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都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魅力。同时,白居易还善于将个人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使他的诗词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

白居易对江南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江南的自然之美,更体现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的诗词,不仅是对江南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一段美好时光的回忆,对一种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白居易笔下的江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