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行动下,未成年人直播乱象如何治理?
清朗行动下,未成年人直播乱象如何治理?
近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进行重点整治。此次行动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并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的行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未成年人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直播间,甚至成为主播。这些不良现象不仅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更有效地治理未成年人直播乱象?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未成年人直播乱象频发
近年来,未成年人直播乱象屡见不鲜,严重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根据网信部门的通报,当前未成年人直播乱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利用“网红儿童”牟利:一些家长和MCN机构为了追求利益,将未成年人打造成“网红”,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吸引流量,获取打赏和广告收益。例如,有账号让未成年人摆拍校园霸凌视频,售卖所谓“小混混鞋”等商品;以未成年人结婚怀孕等为噱头,发布“07年宝妈在婆家带娃的一天”等内容;让未成年人演绎“做一个绿茶的自我修养”“良心没了可以挣更多”等不良价值观内容,引流售卖商品。
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部分直播间通过各种手段诱导未成年人参与打赏,如设置“PK惩罚”环节、制造紧张氛围等。一些主播甚至直接向未成年人索要打赏,导致未成年人过度消费。
传播不良内容和价值观:一些直播内容包含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有主播在直播中展示动漫人物敏感部位、挑逗姿势的低质盗版卡牌。
违规提供主播服务:部分平台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主播服务,或者在未获得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允许16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成为主播。
直播乱象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直播乱象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
身心健康受损:长时间参与直播或观看不良内容,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视力、睡眠和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价值观扭曲:不良直播内容传播的拜金、享乐、暴力等价值观,会误导未成年人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隐私泄露风险:未成年人在直播中可能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增加被网络诈骗或线下侵害的风险。
学业受影响:过度沉迷直播会分散未成年人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多方联动治理取得成效
面对未成年人直播乱象,相关部门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平台严格落实青少年模式:各大平台优化青少年模式,增加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并在每日20时至22时的高峰时段对单个账号直播间“连麦PK”次数进行限制(不得超过2次),同时禁止设置“PK惩罚”环节。
限制未成年人直播连麦次数:平台对未成年人直播连麦次数进行限制,防止过度沉迷。
禁止设置“PK惩罚”环节:取消可能诱导未成年人打赏的“PK惩罚”机制。
加强内容审核和账号管理:平台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对违规账号采取封禁等措施。
司法介入和检察建议:如宝山区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推动MCN机构整改,并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规范网络直播行业。
治理成效与面临的挑战
通过多方努力,未成年人直播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据统计,网信部门已累计处置违规直播1700余场,下架商品2.8万余个。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
技术规避行为:一些违规账号通过更换马甲、使用暗语等方式规避监管。
监管盲区:部分小众平台和私人服务器成为监管难点。
家庭监护不到位:部分家长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缺乏有效监管。
完善治理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法治教育:对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开展网络素养和法治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优化行业自律:推动直播平台和MCN机构建立更加严格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提升家庭监护责任: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监管,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通过政府、平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