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高额打赏主播:现象、成因与对策
未成年人高额打赏主播:现象、成因与对策
近日,一则关于未成年人在B站打赏50万元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一名未成年人在B站直播间向多位主播打赏,其中仅对美食主播紫贝儿official一人就打赏了近11万元。这一事件不仅给主播带来困扰,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的担忧。
未成年人高额打赏频发,问题日益严峻
近年来,未成年人高额打赏主播的事件屡见不鲜。据北京互联网法院统计,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该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民事纠纷143件,其中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占比最多,达55件,主要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类案件。这些案件中,游戏充值类案件平均标的额为25622.6元,相关案件最高标的额高达64万余元。
未成年人高额打赏现象频发,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种现象背后,暴露出了网络平台监管不力、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各方责任逐步明确
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服务消费管理要求(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各方责任。该征求意见稿规定,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
在责任划分方面,征求意见稿明确,如果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未接入实名认证系统或未落实充值限额要求,导致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的,将承担100%责任。如果监护人帮助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限制或未充分履行监护职责,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根据相关消费过程中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性等情况承担对应责任,建议责任比例为30%至70%,并由监护人承担剩余责任。
多方协同,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面对未成年人高额打赏这一难题,需要平台、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平台方:完善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模式
直播和游戏平台应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制度,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同时,平台应优化青少年模式,提供更多适合未成年人的内容,并严格限制消费行为。此外,平台还应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团队,及时处理相关投诉和纠纷。
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培养健康消费观
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监管,妥善保管支付密码,避免未成年人未经允许进行大额消费。同时,家长还应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康消费观和理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社会: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建立协同机制
学校和社区应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社会各界应共同参与,建立多方协同机制,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结语
未成年人高额打赏主播的现象,折射出当前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保护面临的挑战。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加强技术防范和教育引导,我们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