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乙肝筛查新指南,助力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目标
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乙肝筛查新指南,助力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目标
11月5日,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慢性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研究成果报告会。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1-6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为5.86%,估算现存乙肝病毒感染者约7500万人。这一数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乙肝防治工作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了《成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筛查、检测及管理专家建议(2024版)》。该指南强调了对成人进行普遍筛查的重要性,特别是针对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的个体,提出了详细的评估、治疗和长期随访管理措施。这一指南的发布,对于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在2030年前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意味着什么?
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表明个体曾经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但目前的健康状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如果检测到的是IgM型核心抗体,这可能是近期急性感染的信号;而IgG型则多见于既往感染。单独核心抗体阳性一般无需过度担忧,但仍建议避免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以防传播。若伴有其他异常指标(如表面抗原阳性),应警惕传染性和潜在肝脏损害。
中国乙肝防治现状与挑战
尽管我国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多重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目标,到2030年需要实现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率减少90%,病死率减少65%,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目前,我国现有肝炎病毒携带者和肝炎患者存量不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肝炎患者的社会歧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群众肝炎防控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
专家建议:扩大筛查范围,加强全病程管理
北京友谊医院教授贾继东建议,18岁以上的成人应至少进行一次乙肝筛查,女性每次妊娠时都应筛查,任何年龄的高危人群都应筛查。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尹遵栋表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全程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可有效降低乙肝感染的风险。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认为,基层医疗工作是消除肝炎危害的重要支撑。肝炎筛查阳性后医防融合管理意义重大,各级专业机构和专家应主动加强多学科合作,弥补医防融合缺口。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王宇呼吁,要促进肝炎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在慢性肝炎患者等重点人群中开展早期肝癌监测。
未来展望:多方联动,共筑健康防线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持续提升防治质量、加强救治救助,包括坚持预防为主,继续做好适龄儿童甲肝、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筑牢免疫屏障;加大检测力度,提高检测发现率,促使患者应治尽治;强化诊疗服务规范化管理,优化诊疗方案,扩大救治覆盖面等。
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消除对肝炎患者的歧视,提高公众对肝炎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多方联动,我们有信心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