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连续增持黄金储备,背后有何战略?
中国央行连续增持黄金储备,背后有何战略?
2025年1月,中国央行再次增持黄金储备16万盎司,这是继2024年12月之后的连续第二个月增持。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中国央行黄金储备总量已达7345万盎司,较2024年12月末的7329万盎司进一步增加。这一系列动作引发了广泛关注: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央行连续增持黄金储备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中国黄金储备的历史性增长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国黄金储备的增长轨迹令人瞩目。本世纪初,中国黄金储备仅为394吨。此后,中国分别在2001年12月、2002年12月、2009年4月和2015年6月四次增加黄金储备,分别达到500吨、600吨、1054吨和1658吨。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7月到2016年10月,中国连续16个月购入黄金,共增加184吨;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又连续10个月购入黄金,增持105.75吨。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黄金储备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黄金储备的排名正在稳步上升。截至2024年底,中国黄金储备总量为2279.57吨,位居世界第七。这一数据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美国以8133吨位居榜首,德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意大利、法国和俄罗斯分别位列第二至第六位。然而,中国黄金储备的增长速度令人瞩目。2024年,中国央行全年累计增持黄金44.17吨,创下历史新高。
增持黄金的战略考量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增持黄金储备的战略意图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
优化储备结构: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黄金作为传统的避险资产,其价值日益凸显。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美债收益率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央行持续增持黄金有助于储备资产保值增值。
应对美元波动风险:2024年,美元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全球主要非美货币普遍贬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增加黄金储备可以有效对冲美元波动带来的风险。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黄金兼具金融和商品的多重属性,有助于调节和优化国际储备组合的整体风险收益特性。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黄金储备的增加对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黄金是全球广泛接受的最终支付手段,增持黄金能够增强主权货币信用,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央行是否会继续增持黄金?多位专家认为,基于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货币政策导向,这一趋势有望延续。世界黄金协会的《2023年央行黄金储备调查》显示,各国央行高度重视黄金在危机应对、风险分散和保值属性等方面的价值。进入2024年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未减少,这意味着上述持有黄金的理由依然适用。
然而,增持规模可能会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低价多买、高价少买或者不买才是正常、理性的做法。中国央行增持黄金的节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黄金价格以及国际金融市场情况灵活调整。
在全球经济环境日益错综复杂的今天,中国央行增持黄金储备不仅是应对短期波动的策略,更是为了实现长期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折射出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战略考量和长远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