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水滴型潜艇:从美国实验到中国突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水滴型潜艇:从美国实验到中国突破

引用
中国军网
9
来源
1.
http://www.81.cn/yljnt_208627/lsda_208656/16352260.html
2.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2/538438.shtm
3.
https://www.takungpao.com/news/232108/2025/0208/1057828.html
4.
https://ysg.ckcest.cn/ysgNews/1759426.html
5.
https://www.chinanews.com.cn/sh/2025/02-08/10365028.shtml
6.
https://www.zggxjs.cn/content-view/bd9ac342-9a11-4e51-a553-213c46435bcf
7.
http://www.news.cn/mil/2024-04/26/c_1212356881.htm
8.
https://www.ctdsb.net/t2147/232683.html
9.
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856519

2025年2月6日,一位为新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科学家在北京逝世,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这位99岁的老人,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水滴型核潜艇。

水滴型潜艇,顾名思义,就是外形酷似水滴的潜艇。这种设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奥的流体力学原理。水滴型潜艇的设计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但真正将其付诸实践的是美国。1950年,美国在“大青花鱼”号实验潜艇上首次采用了水滴型设计,结果令人震惊:潜艇的水下航速从18节一举提升到28节,创造了当时的水下航速世界纪录。

水滴型潜艇之所以能大幅提升性能,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设计优势:

  1. 阻力小,机动性与稳定性强:水滴形设计能大幅降低潜艇在水下航行时的摩擦阻力,提升速度和灵活性。同时,这种设计还能减少噪音,增强隐蔽性。

  2. 优化空间布局:通过调整设备布局,解决了内部空间利用问题,在保证结构紧凑的同时满足了功能需求。

  3. 技术前瞻性:这一设计在当时领先国际,甚至超越美国,为后续核潜艇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实战验证成功:该设计经受住了极限深潜试验的考验,证明其安全可靠,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

然而,水滴型潜艇的设计难度极高,即便是技术领先的美国也采取了谨慎的“三步走”策略:先建造常规动力的水滴型潜艇,再发展核动力版本。但黄旭华院士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直接研制水滴型核潜艇,将三步并作一步走!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 没有资料:他们只能从国外报刊中搜罗只言片语,拼凑出核潜艇的轮廓。
  • 没有设备:他们用算盘和磅秤来计算核潜艇的关键数据。
  • 没有经验:他们甚至需要借助儿童玩具模型来理解核潜艇的内部结构。

但正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黄旭华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解决了核潜艇研制的7大关键技术,包括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等。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院士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在于他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智慧。他大胆取消了国外常用的65吨大陀螺设计,通过创新解决方案简化了艇体结构并降低了成本。这种务实精神,为后续核潜艇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滴型潜艇的成功研制,不仅提升了中国海军的作战能力,更为国家安全和海洋防御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不禁为黄旭华院士及其团队的智慧和奉献精神所折服。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中国打造了一把深海利剑,为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