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关注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需关注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显示,2021年国内义务教育总体城镇化率达81.91%,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高出16.69%。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在城镇接受义务教育,而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连接城乡教育的重要纽带,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面临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志磊分析,越来越多乡村学龄人口流向城镇,诸多建设良好、设施完备的农村学校资源闲置,城镇校舍需求增长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难以得到支持。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导致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
此外,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也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村家庭因经济困难或父母外出务工,无法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据[[4]]报道,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孩子在亲人离世或父母外出务工后,往往由亲戚轮流照料,缺乏稳定的亲情陪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
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与当前的教育布局调整密切相关。自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撤点并校经历了几次变化。尤其是自2001年后的十余年里,撤点并校进程提速。直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强调要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四年后,国内建立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过去一段时间,撤点并校步伐有所放缓。
然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田志磊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称,越来越多乡村学龄人口流向城镇,诸多建设良好、设施完备的农村学校资源闲置,城镇校舍需求增长在地方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难以得到支持。“近些年,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已滞后于人口的变化了。”
解决方案探索
面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问题,各地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西营乡中学,通过“结对子”“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等方式,打造青年教师培育机制。同时,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培训讲课,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在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下,年轻教师成长得很快。他们富有工作热情,授课方式新颖,受到学生欢迎。”尹志辉说。
在浙江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学校致力于“小而优”建设,注重日常课堂教学,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精品课程,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乐观自信、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四川广元市昭化区卫子初级中学,依托寄宿制学校“替代服务”项目,朱瑞在假期也可以留在学校,由老师同学陪伴,并获准减免全部费用。朱瑞日渐开朗活泼,已是足球场上的“小明星”。
政策建议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引进专业心理教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避免盲目撤并,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寄宿生管理体系,提供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和心理疏导等全方位服务。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