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充技术让新能源车充电像加油一样快!
超充技术让新能源车充电像加油一样快!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超充技术成为提升电动车充电体验的关键。岚图知音等车型采用超充技术,实现“一杯咖啡,满电出发”的便捷充电体验。超充技术通过液冷系统解决高功率充电时的热管理问题,大幅提升充电效率,使充电时间大幅缩短,有效缓解了用户的里程焦虑。未来,超充技术将进一步普及,为更多车主带来快速高效的充电服务。
从“充电难”到“超充时代”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041万辆,全年新注册登记743万辆。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数量的激增,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充电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超充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破解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的关键技术。
超充技术: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
超充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极高的充电效率。根据行业标准,超充设备需要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 单枪充电功率不小于350kW
- 最大输出电压不小于1000V
- 持续充电电流不小于400A
以目前最先进的超充设备为例,可以在10分钟内将电动车电量从20%充至80%,相当于在极短时间内新增超过55度电或32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种充电速度已经接近传统燃油车的加油效率,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液冷系统:超充技术的“心脏”
超充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高效的充电速度,关键在于其创新性的液冷系统。在高功率充电过程中,电池和充电设备会产生大量热量,如果不能有效散热,不仅会影响充电效率,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液冷系统通过在充电设备中循环流动的冷却液,高效带走热量,保持设备在安全温度范围内运行。
液冷超充系统的结构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液冷充电枪、冷却液、液冷电缆、冷却系统(包含循环泵、储液箱、散热器等)等多个组成部分。其中,液冷充电枪是直接与车辆连接的关键部件,内部结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散热效率和使用安全性。冷却液则需要具备低凝固点、高闪点、低粘度、高比热容、环保、绝缘等特点,以确保冷却效率和安全性。
超充技术的普及之路
超充技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2024年,中国将“超充”发展元年,多地政府积极布局超充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广州市提出建设“超充之都”,计划2024年建成约1000座超级快充站,总服务能力达到400万千瓦。
在标准制定方面,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在积极推进。2023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两项重要标准,支持350kW以上的直流超充功率要求。深圳市则率先发布地方标准,明确超充设备单枪额定功率不低于480kW。
800V高压平台:超充技术的最佳拍档
要实现超充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需要高性能的充电设备,还需要支持高电压的汽车平台。目前,800V高压平台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2019年以前,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400V平台,充电功率基本在200kW以下。随着保时捷Taycan率先推出800V高压平台后,各大车企纷纷跟进。据统计,2023年广州车展上,近35家车企推出了50多款支持800V高压平台的车型。
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主流车型将普遍支持高压快充,2026年800V以上高压平台车型的渗透率有望达到50%。这种趋势将极大推动超充技术的普及应用。
市场前景广阔,挑战依然存在
超充技术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统计,2023年中国液冷超充市场规模已达到388亿元。华为等科技巨头也积极布局这一领域,计划在全国340多个城市和主要公路部署超过10万个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
然而,超充技术的普及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超充设备的高昂价格是制约其快速普及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安全问题,高功率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此外,超充设施的建设需要与城市电网改造相结合,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时间。
展望未来:充电体验革命即将到来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超充技术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光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超充技术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大规模普及。这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让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燃油车的替代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超充技术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解决了“充电难、充电慢”的痛点。未来,车主们只需要在休息站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让爱车“满血复活”。这种便捷的充电体验将极大提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超充技术的发展将加速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随着充电效率的提升和使用成本的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转型,也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超充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曙光。虽然道路仍需时间,但可以预见的是,一个更加便捷、环保的出行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