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陆|中国古典文学典故之六七:乌鸦
李庆陆|中国古典文学典故之六七:乌鸦
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既是吉祥的象征,又常被视为不祥之兆。本文将带你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乌鸦世界,探索这一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
乌鸦,又叫老鸹,嘴大喜欢鸣叫,性情凶猛。为雀形目鸟类中个体最大的,体长40~49厘米。羽毛大多黑色或黑白两色,长喙,有的有鲜明的白色颈圈,黑羽具紫蓝色金属光泽;翅远长于尾;嘴、腿及脚纯黑色。乌鸦共36种,分布几乎遍及全球。中国有7种,大多为留鸟。
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古代史籍《淮南子》《左传》《史记》也均有名篇记载。
唐代以后,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
无论是凶是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但乌鸦是否真的具有这种习性,还有待现代人的研究和观察证实。
以下是运用此典故的例子。
唐·李白《秋风清》:“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杜牧《街西长句》:“碧池新涨浴娇鸦,分锁长安富贵家。”宋·张舜民《村居》:“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毛滂《和孙守》:“回首长城卧落霞,云开桂影过昏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杨万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刘翰《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王迈《山居即事》:“万籁鸣时仍瀑布,数鸦起处忽林烟。”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白朴《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现代·胡适《老鸦》:“我大清早起,/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鲁迅《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英雄多故谋夫病,泪洒崇陵噪暮鸦。”
李庆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多所高校国培专家,语文报社基础教育研究院首批讲席专家,人民出版社“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配套名著整本书阅读”书系编委,江西师大公费师范生校外导师,江西教育集团有限公司特约授课专家,第三届江西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宜春市教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有模有样学作文》丛书总主编,《中考语文新评价》《师说:阅读·写作(江西专版)》主要作者,《教师博览》《初中生之友》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