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与龙门石窟:一北一南见证中国古代文明辉煌
秦始皇兵马俑与龙门石窟:一北一南见证中国古代文明辉煌
1974年3月29日,陕西西安临潼区西杨村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时,意外发现了一些陶俑碎片。这些看似普通的碎片,却揭开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秦始皇兵马俑。这个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发现,不仅展示了秦朝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揭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历史学家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秦始皇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秦朝皇帝秦始皇的陵墓,也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墓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完成。
据目前的考证,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955.5米处,普遍认为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墓有机组成部分。1987年,秦始皇陵墓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即位后便开始兴建自己的陵墓,修建过程经其一生。秦始皇陵墓总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包括现在的秦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墓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帝陵。首先,各种原料来源要求严格,很多由专门工匠开采、加工。在建造过程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有历史学家认为最多时有70万人参加建设工程。
秦始皇陵墓兵马俑并未在史籍上有所记载,故未被人知,也因此历经二千余年而能保存原貌。1974年3月29日陕西大旱,临潼县村民杨志发在挖井打水时意外发现兵马俑碎片,当时村民称这些陶塑为“瓦爷”。在人们初次见到兵俑时,兵俑衣着、武器的颜色还十分鲜艳,非常好看,历经两千年威武不减;但是在考古学家挖出土时,受空气氧化影响,数分钟内即渐渐剥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众印象中的陶土色。1976年-1978年,考古队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人员,各项发掘工作全面开展。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观者展出。
龙门石窟: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
如果说秦始皇兵马俑展现了秦朝的军事力量,那么龙门石窟则体现了北魏至唐代的佛教艺术成就。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公里处的伊水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主要开凿于北魏至北宋的四百余年间,至今仍存有窟龛(或称壁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同时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等中国著名石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499年,魏孝文帝去世,北魏宣武帝即位。景明初(500年)魏宣武帝诏令在龙门(故称伊阙)开凿石像[a]。此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
西山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潜溪寺、看经寺、万佛洞、奉先寺、大万伍佛洞。其中奉先寺卢舍那主佛高17.14米。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2011年10月
- 宾阳洞区:宾阳洞是龙门石窟最古老的窟龛,这个洞窟历时24年才建成,现在还有初建时的旧址。这一区域还有初唐建造的潜溪寺,以及七星庙、广生洞。
- 敬善寺区:位于宾阳洞南,是初唐的一个造像中心。
- 摩崖三佛龛区:位于敬善寺南,以三佛龛为主,是武周时期的一个造像中心。包括明代的观澜亭旧址和一些唐代小型窟龛。
- 万佛洞区:位于西山中部,是专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大中型洞窟多集中于此,从北往南依次为双窑、万佛洞、狮子洞、惠简洞、老龙洞等。
- 莲花洞区:位于西山中部略偏南,这一区域主要是北魏后期的造像中心
然而,龙门石窟也经历了多次劫难。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清末民国时期的盗凿、以及文革期间的破坏,都给石窟造成了严重损失。直到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龙门石窟才得到了系统的保护和修缮。
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和龙门石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两地都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
科技保护:秦始皇兵马俑采用“现场应急保护体系+考古平台体系+专用装备+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新模式,龙门石窟则运用三维扫描等现代技术进行保护。
法制保障:秦始皇陵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条例和规划,龙门石窟也纳入了国家文物局的保护体系。
文化传承:两地都积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
国际交流:秦始皇兵马俑多次赴海外展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使者;龙门石窟也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前来研究。
秦始皇兵马俑和龙门石窟,一北一南,一文一武,共同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今天,我们站在这些文化遗产面前,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