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节后防骗秘籍大揭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节后防骗秘籍大揭秘!

引用
腾讯
15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30A01MIQ00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059189
3.
http://cq.news.cn/20250130/88e6bf60d95c4dcea1224c7d363241aa/c.html
4.
http://gat.gxzf.gov.cn/jwzx/gayw/t18679800.shtml
5.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7/content_6964352.htm
6.
http://www.news.cn/legal/20240920/625dadfeeb3043b29abecf1d677218f6/c.html
7.
https://ga.sz.gov.cn/JMHD/YWZSK/XJGL_ZS/content/post_11280710.html
8.
https://news.bjd.com.cn/2025/01/28/11051255.shtml
9.
https://gaj.sjz.gov.cn/columns/f65932c0-89ee-4db0-97bc-dfaaea9f9c8f/202412/25/0a317be2-e83f-4147-8223-4ba313d2c8d0.html
10.
http://zanzibar.china-consulate.gov.cn/tztg/202405/t20240515_11305135.htm
11.
http://www.yushu.gov.cn/ztzl/fzzfjs/202411/t20241104_3355640.html
12.
https://ga.sz.gov.cn/gkmlpt/content/11/11487/post_11487522.html
13.
https://gat.fujian.gov.cn/ztzl/fjjffpzxrx/yjxx/202402/t20240222_6398119.htm
14.
https://www.bjhr.gov.cn/zt/qmfzhr/fzxkt/202411/t20241129_3952869.html
15.
http://www.news.cn/legal/20241022/deebf57a5e6d43498a5ce94b35a6ff7a/c.html

春节过后,大家在享受假期余温的同时也要警惕各种新型电信诈骗手法。从冒充公检法到虚假机票退改签,诈骗分子花样百出。本文为你详细解析这些常见骗局及防范技巧,助你捂紧钱包,远离诈骗陷阱。记得分享给家人朋友,一起提高防骗意识吧!

01

诈骗手法大揭秘

1. 冒充电商物流客服诈骗

案例:近日,市民艾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称艾女士开通的直播带货试用会员已经到期,如不取消每月将自动扣费200元。在对方引导下,艾女士进入指定网页,下载了视频会议软件并打开屏幕共享,最终将银行卡内的20万元转了出去。

手法解析: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受害人信息后,冒充平台客服给受害人拨打电话,声称其开通了某某会员等业务,如不取消就会自动扣费,引起受害人恐慌。随后引导受害人下载带有远程控制功能的会议软件、打开屏幕共享,以此获取受害人银行账户、验证码、取款密码等信息,盗刷卡内资金。

2. 虚假购物类诈骗

案例:本市做国际物流运输业务的汤先生接到一个境外电话,对方向汤先生咨询物流业务问题。两人互相加了微信,之后多次在微信上交流物流相关业务,逐渐熟络起来。一天,对方称遇到了麻烦,急需将在境外的美元换成人民币,希望汤先生帮忙。汤先生想到朋友房先生正需要美元,便将对方的账号发给了房先生。房先生向该账号转入一笔人民币资金后,在手机银行上看到了对方转入相应数额美元的信息。汤先生觉得对方挺可靠的,想着自己也换点美元备用,便向房先生借了一个境外账户,又联系那位境外人士兑换美元。这一次,汤先生向对方的账户转账了20万元。第二天,汤先生和房先生发现,对方竟然将所有汇款撤回了——汇款是以支票形式转账的,可以在24小时内撤销。

手法解析:诈骗分子假装向受害人咨询业务,以“方便沟通”为由,添加受害人的社交软件账号,以拉近双方关系。随后诈骗分子会利用受害人想要做生意等心理,表露兑换人民币等需求,同时利用境外银行卡支票业务入账时间一般会超过24小时、入账前可随时撤销的特点实施诈骗。

3. 刷单返利诈骗

案例:市民曹先生收到一个快递,打开后发现是一张印有丰富礼品名称的抽奖券。曹先生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填写领取编码和微信号后,被拉入一微信群。群里有“客服”称,帮忙发布广告者可获得5元佣金。曹某先生在对方引导下下载App,按照对方要求“做任务”,提交任务完成截图后,果真收到了5元转账。没多久,佣金金额就达到了800余元。这时,“客服”称曹先生的账号可以升级,升级后扫码充值能获得更多佣金。在曹先生扫码充值多次后,“客服”说他操作失误导致账号被限制,需线下取现通过物流送到指定位置方可解除限制并退还全部资金。曹先生按要求操作,仍没有收到退款。随后“客服”再次以各种名义要求他转账了9万元,前后累计,曹先生被骗17.4万元。

手法解析:诈骗分子会在某些特定时间节点,如元旦节、春节等节日到来之际,广泛邮寄“领取奖品或红包”的广告卡片,吸引受害人扫码进群;或是借助短视频平台、短信、网页搜索引擎等渠道广泛投放广告,吸引潜在受害人关注。待受害人进群后,诈骗分子会“发布任务”并小额返利,以获取信任。随后,诈骗分子便引诱受害人“升级账号”、通过扫码充值或线下取货等获得更高金额返利,诱导受害人加大投入,再以“操作失误”“任务超时”“修复系统”等理由哄骗受害人继续投入资金。

4. 虚假投资理财诈骗

案例:受害人李某于2024年3月至4月期间在网上结识一名自称香港某公司高管的男子,被其以投资理财获取暴利为诱饵,诱导其在多个银行账号转账,共计被骗数百万元。

手法解析:诈骗分子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短信、网页等多种渠道发布推广投资理财的信息,寻找受害人并建立联系,让受害人先在涉诈App(虚假投资平台)上帮其操作,制造“稳赚不赔”的假象,最后诱导受害人转钱到涉诈App上,实施诈骗。

5. 机票退改签诈骗

案例:范女士接到自称国航客服的来电,说航班因为故障而取消,通过退票或改签会给每人300元的补贴。范女士按“客服”指引进入指定网站,多次刷脸认证并开启屏幕共享,先后转账40万元,直到反诈中心打来电话,才惊觉被骗。

手法解析:不法分子冒充航空公司员工谎称航班有变,抓住旅客出行前行程生变的紧张心理,环环相扣营造正规假象,通过共享屏幕远程指导、第三方网站登录等技术手段套取个人信息,旅客不仅收不到理赔,个人资金最终还会被骗取转移。

6. 冒充公检法诈骗

案例:2024年4月7日下午,一位80岁老人在家中接到一通自称“深圳市网络中心”的电话,对方称其身份证在三亚开通了一个手机卡,涉嫌发送一万多条恶意信息,要查封其名下所有手机卡。随后,电话被转接到“三亚市公安局”,老人被要求要严格保密,不能和当地公安和家人联系。老人对上述诈骗行为毫无察觉,深信不疑。接下来的一周内,老人按照对方指引下载“RayLink”APP接受调查,每天向骗子报备3次。在骗子的诱导下,老人将名下保险金全部提取到老人名下的一张兴业银行卡内。骗子通过“RayLink”APP远程遥控制老人手机,偷偷将老人兴业银行卡内所有金额转走。

手法解析:骗子通过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执法、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受害人,声称受害人的身份被冒用或涉嫌各类犯罪,要求配合执法、司法机关工作,进而诱骗受害人将钱财转到嫌疑人提供的“安全账户”接受“审查”。

02

防范措施与建议

  1. 不盲目不轻信,不贪小利防骗局。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对退还费用、礼品赠送、保本高息、高价收购等“天上掉馅饼”的说辞保持警惕,避免贪图小便宜,遭受大损失。避免盲目跟风或投机心理,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轻信“稳赚不赔”或“保本高收益”等说辞。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提升识骗防骗能力,谨防财产遭受损失。

  2. 拒绝“共享屏幕”,保护信息防泄露。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密码、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无关人员操纵本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定期检查账户安全设置,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 转账汇款严把关,谨慎操作护财产。涉及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防范资金被骗风险。在接到涉及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时,及时通过官方机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或诱导信息,不贸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账号转账汇款,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在转账汇款前,务必认真核对对方身份和信息,确保资金是转给真正可信任的人员或机构。

  4. 正规渠道保权益,遭遇诈骗速报警。群众如遇经济纠纷,应依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可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同时,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人员,避免再次受骗。

03

提高防骗意识

  1. 接到陌生电话要警惕。接到网络中心、公安局、电话公司等任何机构、公司声称涉嫌违法犯罪,请不要慌张,第一时间告诉家人、朋友,寻求帮助。

  2. 00或+开头的号码都是国外(境外)通讯号码。中国政府部门、国内公司不会使用这类号码打电话、发短信。

  3. 公安机关绝对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不要相信骗子安装协助办案的工作软件。

  4. 如需调查会通知当事人到执法场所,出示证件、办理手续后进行询问。

  5. 凡是不见面、不履行相关手续就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的,都是骗子,请老人们拒绝,你们绝不会因为“拒绝调查”就被冻结所有存款。

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绕着获取受害人的信任,进而骗取钱财。因此,提高警惕,保持理性,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是防范电信诈骗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新春佳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