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大佬太上老君的前世今生
道教大佬太上老君的前世今生
太上老君,作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其地位之崇高,影响之深远,不仅体现在道教信仰体系中,更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历史上的老子,到被神格化为太上老君,这一演变过程见证了道教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中华文化对“道”的独特理解。
从老子到太上老君:历史演变与神格化
据《史记》记载,老子为周代史官,构建了独特的道论,创建了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被后世奉为道祖。这是历史上的老子。汉代形成了兼具政治理想和修身治身之说的黄老学,并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力。黄老学除了作为政治理念之外,还兼具某些宗教意蕴。譬如《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记载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的事迹,称“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又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可见此时黄老学已经是具有宗教功能的学说。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已经出现了对于老子的神格化。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神仙传》中谈及张道陵学道,称“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既然自称柱下史,那就必然是老子了。老子所传经典《道德经》也为张道陵重新诠释,写为《老子想尔注》。《老子想尔注》中老子已经成为太上老君,是大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化,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夫一也”。这一说法被后世道教继承,如唐代成玄英《老子义疏》疏释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时称,“太上,即是玄天教主太上大道君也。言道君在玉京之上金关之中,凝神遐想,为常应之处”。同时,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疏称“即是太上之教废也”。如此,大道即是太上之教,道、教、太上三者一体。此处的大道乃是老子所述之道,即老子所教之道,老子即太上无疑。
道教信仰体系中的太上老君
在道教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名讳有着特殊的含义。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称:“老者处长之称,君者君宗之号,以老君天上天下,历化无穷,先亿劫而生,后亿劫而长,天天宗奉,帝帝师承,故赐以太上老君之号”。杜光庭《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称:“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真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太上老君之意便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灵。
在此,太上老君本就是道,二者不一不异,因此《云笈七签》卷一道德部便首论《道德经》,而后自然过渡至老君。按照《云笈七签》体例,不同内容列出小标题分别述说,而此处无此分别,说明在道教神学体系之中,大道本就是老君,老君是大道的显化,大道与老君并不是两个独立的范畴,因此不能分别述说。也因此,大道所具有的、能被人说察知的属性,老君同样也具备。
《云笈七签》引葛玄《五千文经序》称:“老君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穷乎无穷,极乎无极也。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纯,浩浩荡荡,不可名也。”其一,老君不受时空束缚,至高而无极,至小而无内,生于太无之先,不可称述。其二,大道是不可称述的,老君也是超越人的认知能力、不可思量的,因此《云笈七签》称老君“起乎无因”,是“自然而然”的,是“不可名也”的。老君是通过大量的譬喻来说明那不可说的“大道”,因此大道的不可称述与老君留书二者并无矛盾。其三,老君与大道一体。老君是大道的实体显现,聚形为老君,散则为气。因此,大道的轮转也正是老君的轮化;大道化育天地也同样是老君化育天地。但纯粹的大道本身,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因此显化为有形的老君来广播教化。其四,老君是道德的根源。原初的大道即是老君,老君“抱道德之至纯”,是道德教化的根本。
通过对于《云笈七签》引文的论述,可以看到老君是超越有形与无形的神明,是作为万物的根本的大道的自身体现。在此意义上,唯有老君及其显化才是神明。
但大道与老君本身却是化育万物的存在,而不是孤零零与万物隔绝,因此老君又有无数的显化。如《云笈七签》引《太上老君开天经》所称,“伏羲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伏羲……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经》……燧人时,老君下为师……黄帝时,老君下为师……”。老君化身众多,教化世人,则世人与大道之教便无隔阂——这也是大道化育众生所本然具有的亲近。同样,老子也只是老君随感应化的化身之一,只能说老君是老子,而不能说老子就是老君。
文学作品中的太上老君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太上老君的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被塑造为一个具有人性弱点的喜剧化形象。他居住在“离恨天兜率宫”,拥有“金刚镯”、“八卦炉”等法宝。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他虽然出手相助,但似乎总是“放水”,比如没有使用自己的强大法宝,反而在炼丹炉中给了孙悟空一双火眼金睛。这种描写使得太上老君的形象变得既威严又可爱,富有世俗化和人性化的特点。
而在《封神演义》中,太上老君则是一位法力高深莫测的道教祖师。他居住在玄都紫府之八景宫,是阐教掌教大老爷,拥有太极图、乾坤图、离地焰光旗等上品法宝。在封神大战中,他多次出手相助阐教仙家,展现了强大的法力和智慧。这种形象更接近于道教经典中对太上老君的描述,体现了其作为道教最高神祇的地位。
太上老君在民间信仰中的影响
在民间信仰中,太上老君的影响更为广泛。他被尊为矿业和冶金业的行业祖师,因为传说他炼丹需要用煤、金、银等矿藏。过去很多煤窑修建的窑神庙中,纷纷立起老君牌位,塑起老君神像。此外,打铁等冶金手工业也尊老君为行业祖师,据说源自老君以八卦炉炼丹却无意中发明了打铁技术。每逢农历二月十五老君诞辰这一天,各地道观都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旧时的铁匠、银匠等也会停火休息,以示庆贺。
这种民间信仰的普及,不仅体现了道教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太上老君作为道教核心神祇的广泛影响力。从道教经典到文学作品,再到民间信仰,太上老君的形象和教义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太上老君不仅是道教信仰的核心,还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其思想与形象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