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区划调整可行性报告:关于博罗县撤县设区的分析研究
惠州区划调整可行性报告:关于博罗县撤县设区的分析研究
近年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23年GDP达到838.89亿元,位居惠州各县区前列。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博罗县撤县设区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博罗县设区的现实需求、有利条件及具体思路。
作为广东省惠州市下辖的传统工业大县,博罗县在近年来一直位列中国百强县前列。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博罗正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从一个农业大县蝶变为现代产业新高地。然而,在博罗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县域体制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为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有民间观点认为,适当时机博罗应当实施"撤县设区"改革,把行政级别由县提升为市辖区,借此优化体制机制。
博罗设区的现实需求
- 经济实力支撑撤县设区
改革开放以来,博罗紧紧抓住区位优势和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2023年,博罗GDP实现838.89亿元,增长4.8%,位居惠州各县区前列,已初步具备设区的经济实力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博罗着力培育新动能,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超30%,为博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动车、海事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 城镇化水平需求提升
目前博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期,随着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博罗县城和重点镇街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对大量建设用地刚性需求带来压力。同时,博罗县城和各镇街公共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仍存在一定矛盾错位。这些都需要通过设区改革,调整用地指标,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行政管理能力需要提升
博罗作为百万人口大县,管理服务压力较大。而传统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设区将提升博罗行政管理层级,拓宽领导干部视野,增强财政实力,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 投资环境需要优化
设区不仅能优化行政管理体制,而且可借助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人才,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未来,博罗也可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功能板块,设区将有利于融入大湾区。
博罗设区的有利条件
- 区位优势突出
博罗地处珠三角腹地,依托京九铁路、高速公路网等优越交通条件,与广州、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时间距离接近,在融入大湾区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 产业基础雄厚
博罗素有"铜都"之称,形成了正威为龙头的铜材料产业集群,同时还涌现了欣旺达等新能源企业、华通、南亚等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步形成,为博罗设区释放新一轮产业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 新型工业化基础扎实
博罗被列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化基地。已建成洲际高新工业园、东部工业园等近20个工业园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良好产业环境。
- 生态优势独特
博罗地处东江中下游低丘陵地区,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空气质量优良,自然条件支持发展绿色生态工业。罗浮山风景区、博罗湾红树林湿地公园等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绿色生态旅游业初具规模。
- 政策支持力度大
作为广东省重要产业基地,博罗多年来持续获得省、市层面在土地、资金、人才、环保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还被列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产业基地。博罗设区后可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
博罗设区的主要思路
未来博罗设区后,可适当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实现产业、生活、生态空间更加合理分布。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县城建设和中心镇培育,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博罗应可以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鼓励发展铜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同时发展好绿色生态农业,力争做优做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博罗在设区后将加大投入改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水平,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和特色田园小镇,实现人口经济实力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博罗设区后可以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户、吸纳更多创新人才,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总的来说,在博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以设区方式推进区划优化调整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但博罗设区不应止步于简单行政区划调整,而要旗帜鲜明地实现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保等多领域的综合优化,切实发挥设区改革的整体效能,推动博罗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