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破7.3:经济放缓与政策调整下的波动逻辑
人民币汇率破7.3:经济放缓与政策调整下的波动逻辑
2025年开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继跌破7.2和7.3两大关口,创下近期新低。这一波动态势背后,折射出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复杂影响。
经济放缓:汇率承压的主要背景
根据路透社对64名经济学家的调查,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在2025年放缓至4.5%,并在2026年进一步降至4.2%。这一预测低于中国政府2024年设定的5%左右的增长目标。联合国发布的《202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也指出,2025年中国GDP增长率预计为4.8%,较2024年的4.9%略有下降。
经济增长放缓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消费疲软:国内消费支出增长乏力,影响整体经济活力。
- 房地产低迷: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拖累投资和相关产业链。
- 出口不确定性: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影响中国出口表现。
政策调整:适度宽松下的汇率博弈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央行调整了货币政策方向。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这一政策转向释放了明确信号: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
- 降准降息: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择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 新工具运用:加大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力度,2024年12月已开展1.4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净买入债券面值3000亿元。
- 结构性政策: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顶层制度安排,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
央行出手:稳汇率的多重举措
为应对汇率波动,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措施:
- 发行离岸央票:计划在香港发行600亿元离岸央票,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抬高空头做空成本。
- 逆周期因子:加强逆周期因子调节力度,稳定市场预期。
- 沟通引导:多次会议强调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向市场传递稳汇率决心。
这些举措表明,央行并非要固守某个具体点位,而是致力于维护汇率预期平稳和市场交易秩序。正如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所言,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当前政策的核心目标。
市场预期:理性看待汇率波动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并未陷入悲观。主要原因在于:
- 经济基本面支撑:预计2025年中国仍将实现近5%的经济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 政策工具充足:央行拥有丰富的汇率管理工具,能够有效应对市场波动。
- 外贸韧性:中国出口仍保持较强竞争力,经常账户有望维持顺差。
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将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正如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所言,人民币汇率自2015年“8·11”汇改后已从单边升值转向双向波动,这种弹性增强有助于及时释放市场压力,收敛汇率预期。
展望未来:多重因素决定汇率走势
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将由多重因素共同决定:
- 外部环境: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向、美元指数变化、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等。
- 国内政策:央行货币政策调整、财政政策力度、结构性政策效果等。
- 市场信心: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预期等。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已成为常态。但正如多位专家所指出的,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将为人民币汇率提供有力支撑。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将是2025年人民币汇率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