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夕阳,巧手相伴”老年手工兴趣成长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乐享夕阳,巧手相伴”老年手工兴趣成长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焦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满意度和身体健康层面,而是更多地转向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层面。
案例背景
很多老年人都是退休以后很少走出家门,交际圈局限在家人,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务农,比较少机会和其他老年人一起交流互动,娱乐方式也较为单一。
社会工作者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村里的大部分老年人认为自己年纪大了没什么价值,身体经常莫名疼痛,身体机能也随之退化病变。其实有些老年人身体上的疼痛可能是心理上的外在表现。
因此,社会工作者认为有必要针对这些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整合可利用的资源,挖掘他们的潜能,打造一个可以让社区老年人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老年人感受到社区的活跃、温暖氛围,促进同辈群体相互支持交流,帮助他们融入村(社区)当中,感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
需求分析
农村老人文化娱乐活动缺乏,子女忙于工作对老人关心和关注较少。部分老人无法摆脱无聊、孤独的生活环境,产生悲观消极情绪。
- 丰富老人们精神和娱乐生活的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外出调研时,老年人表示,老年人的空余时间比较充足并且生活娱乐很少,大部分老人都是独居在家里打发时间。
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者希望通过小组活动,让老人们学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来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
- 增强老人们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老年人可以与其他成员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
理论依据
- 活动理论
此理论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 增能理论
增能是个人在与他人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使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所以在社区通过“小组”氛围,建立一个可以让老年人展示自我、相互交往的平台,组织社区里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老年人参加小组,使老年人发展个人能力,提升个人价值感,促进朋辈交流,满足其心理需求、社会需求。
小组目标
- 目的
让老人感受到社区的活跃、温暖氛围,促进同辈群体相互支持交流,帮助他们融入社区当中,感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
- 目标
(1)让社区的长者走出家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拓展其人际交往圈,实现老有所乐。
(2)通过参加小组活动,让长者们发展个人能力,提升个人价值感。
小组对象
60岁及以上退休长者8人。
招募方式
- 村居走访宣传
- 村委帮忙推荐
小组实施计划
节次/名称 | 单元目标 | 主要活动内容 |
---|---|---|
第一节欢迎参加小组活动 | 1.组员之间互相认识;2.让组员清楚活动内容和流程;3.和组员一起制定小组规范,为了小组更好地开展;4.进一步建立和组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起组员对小组的兴趣;5.让组员更清楚明白知道下次活动的内容等。为下节小组的开展做好准备。 | 相互认识,大家自我介绍,也让组员再次认识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介绍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流程。社会工作者根据小组的设计,跟组员分享,考虑安排小组内容参与进来讨论,综合小组成员想法和建议做调整,促进长者参与进来,有效地促进长者的交流及关系的建立。一起订立小组规范。热身手指操。向组员展示并介绍剪纸作品。总结此次活动,重申下次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
第二节巧手剪纸乐享银龄 | 1.帮助组员回忆第一节小组内容;2.通过简单的热身游戏活跃现场气氛,增进组员之间的互动;3. 让组员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丰富长者的生活。为完成完整的手工作品做准备;4.进一步建立和组员之间的关系,激起长者对小组的兴趣;5.总结本节小组活动,激励长者兴趣,增强长者被称赞的满足感。 | 回顾上次小组活动过程,小组规范内容,社会工作者介绍此次小组活动的内容和流程,此节主要是简单入门级剪纸。热身手指操教组员制作传统剪纸艺术,组员们互相探讨学习经验。组员们展示各自剪纸作品。总结此次活动,重申下次活动的时间。 |
第三节趣味纸杯点睛游龙 | 1.让组员再次明确此次活动的流程和内容;2. 增强上节小组动手过程对长者的积极影响;3. 让组员再次体验动手制作手工的快乐,丰富小组内容。 | 重申此次活动的内容流程以及安排。热身手指操让老人回顾并说出上节自己动手完成剪纸作品的感受。制作立体手工龙,组员们根据自身能力,循序渐进,充分体验手工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本节小组的分享总结,进一步增强组员动手创作到来的满足感。 |
第四节趣味鱼灯锦鲤相伴 | 1.帮助组员回忆上次小组内容,进一步强化小组规范的记忆,让组员更快地进入主题;2.让组员体验动手制作的快乐,丰富小组内容,完整的作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自豪感,从而增强长者的能力。 | 回顾上次小组活动过程,简要说明此次活动的内容和流程。热身手指操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两两一组,共同制作鱼灯。让组员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共同商议完成制作。组员互相探讨学习经验,互相分享自己制作的作品。 |
第五节走进扎染艺术 沉淀时光之美 | 1. 让组员能够更快地进入制作活动;2. 让组员说出自己动手完成花瓶作品的感受;3. 让组员体验小组最后一次动手制作的快乐,丰富长者的生活;4. 让组员做好小组结束的准备。 | 回顾上次活动以及手指操热身增强上节小组动手过程对长者的积极影响,说明此次小组制作的注意事项,制作属于自己的扎染手绢。总结分享说明小组即将结束,避免组员在小组结束有离别情绪。 |
第六节小组回顾总结 | 回顾和总结小组内容,进行小组成效评估。 | 社会工作者介绍最后一节的小组内容和流程。对长者参加小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分享整个小组过程,社会工作者进行引导,组员分享感受和经验。说明小组结束以后,组员和社会工作者可以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剪纸、手工、谈论生活日常等话题。组员间相互交流,及时处理组员可能存在的离别情绪,社会工作者总结发言。 |
小组计划和实施过程
小组开始(第1节)
小组开始阶段,组员表现比较沉默被动,对开展小组的目的和内容充满好奇。
在此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向组员进行自我介绍,并介绍小组内容、目的、意义、流程安排。经过社会工作者的介绍,小组成员对社会工作者及小组的目的、意义有了清晰地认识。
之后,社会工作者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引导组员共同商定组名,集体合作集思广益,引导组员制定小组契约,社会工作者先是抛砖引玉,引出“积极参与”的小组契约,并解释小组契约的意义,让组员了解小组契约的意义并引导组员共同制定小组契约。(建议用A4纸张记录下来)
社会工作者发挥组织者的角色,带领组员做了破冰游戏“拍拿放”,社会工作者教组员学习“拍拿放”并练习,社会工作者先进性示范让组员对“拍拿放”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从分解口令开始学习,一个一个口令进行讲解及练习。让组员逐渐放松,适应活动氛围。
有的组员表示跟不上口令,社会工作者及时进行调整,放慢速度,个别指导,反复练习,确保老年人都能学会。最后带领组员做了总结分享,分享的过程中,组员表现比小组开始要积极很多。
小组中期(第2-5节)
从第二节开始,每节都有不同的手工活动,包括剪纸、制作纸杯龙、制作鱼灯、扎染帆布包,小组出现共同的挑战,社会工作者主动关注手工进度较落后的组员,给予帮助。
- 第二节“巧手剪纸 乐享银龄”
活动开始时,社会工作者通过上一节活动的“拍拿放”,引导大家快速适应活动氛围。通过灵活手指的训练,社会工作者们为后续的手工环节做好了铺垫,使参与者们更加投入到手工制作的乐趣中。
剪纸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带领组员们一步步学习各种款式的剪纸技巧,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剪纸艺术的魅力。剪纸为当地特色文化之一,老人上手也比较快。
- 第三节“趣味纸杯 点睛游龙”
活动中,社会工作者先向组员展示成品并介绍,再带领组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制作,一步一步完成龙的躯干、五官和四肢。组员遇到疑问和困难都会向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请教,社会工作者耐心解答,并在一些难点提供帮助。
所有组员都完成自己的纸杯龙,大家大方地向身边的人展示,让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帮忙拍照。
- 第四节“趣味鱼灯 锦鲤相伴”
社工带领组员做手指操,组员明显比前三次动作熟练,几组动作后,部分组员反映手指放松许多,已经准备好进入手工环节。大部分组员快速进入状态,十分自信地表示自己动手制作的鱼灯一定非常漂亮。
经过手工活动的锻炼,许多组员渐入佳境,不仅能快速跟上节奏,还能独立思考,分析出后面的步骤。少数进度较慢的组员也在社工的帮助下快速完成鱼灯。组员之间互相展示作品,为彼此送上最美好祝愿。
- 第五节“走进扎染艺术 沉淀时光之美”体验传统扎染的魅力
社工将帆布袋、染料和扎染工具发放给每位组员,耐心地教老人折叠、捆绑、染色等步骤,组员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帆布袋上染不同的颜色。
每位组员在搭配上有不同想法,纷纷展示自己的创意,所有组员都非常自信,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和对自己作品的肯定。
小组后期(第6节)
社会工作者邀请组员轮流分享,分享了在小组中的收获、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改变。社会工作者带领其他组员认真聆听,引导大家以语言、掌声、点头的方式给予积极回应。通过分享,组员在小组中获得肯定、赞美,提升了自我价值感。
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进行回顾一起走过的历程,处理个别组员的离别情绪,建立了沟通平台,巩固小组已有成效,鼓励组员在小组结束后也积极制作不同的手工。回收了小组成员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小组整体评估,并安排好小组结束后的跟进工作。
最后,社会工作者总结此活动并向组员告别留影。
成效评估
除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小组活动未涉及动手环节,中间的四节活动都完成了每节活动成品,小组初期组员因为家中有事请假退出小组,社工将此名额开放给有需要的老人。
活动中后期,组员的凝聚力加强,出勤全勤,组员互动频繁,互帮互助,团队意识提升,对社工设置的活动内容,均用实际行动支持配合,整个小组参与率95%,实现了小组设置的目标计划。
反思与总结
小组活动过程中有几位组员具有领导组员的能力,小组沟通除了依靠社会工作者引导外,组员间相互沟通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手工制作和创意发挥上,有2~3名组员可以带动氛围,起到榜样的作用。
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有1—2名组员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有独自的主见和行动力。整个小组氛围温馨,关系融洽,团队意识较强,可培育2~3个具有领导组织能力的组员,带领组员开展活动。
此次小组活动经过社会工作者的精心准备和筹划,活动开始前,两位社会工作者之间进行简单的沟通,每场活动分工明确,组员配合,整场活动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