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的实践困境与成长路径:从理论到实践的平衡之道
幼儿教师的实践困境与成长路径:从理论到实践的平衡之道
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以来,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追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面临着机械僵化、居高临下、本末倒置等实践困境。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深入剖析了这些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幼儿教师的实践困境
幼儿教师在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时,往往倾向于依赖固定的实践模式。然而,这种做法却带来了诸多问题:
机械与僵化:许多经验不足的教师过度依赖“傻瓜流程”等固定模式,虽然短期内能应对教学活动,但长期来看却限制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学活动失去活力。
居高临下:一些教师盲目迷信专家理论,忽视了自身经验和教学环境的独特性。例如,有教师在设计主题墙时,虽然遵循了“环境与主题融合”的原则,但忽略了幼儿的实际需求,导致活动效果适得其反。
本末倒置:过分追求实践模式的完美执行,反而忽视了幼儿的真实需求和发展。教师和幼儿成为实践模式的被动执行者,失去了教学活动应有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实践困境的深层原因
对实践“紧迫性”的误识:教师往往将理论模型视为应对实践困境的万能钥匙,却忽视了每个教学情境的独特性。例如,一位教师在“超市购物”主题活动中,将意外摔碎西瓜的事件转化为科学探索活动,展现了实践的灵活性。
对实践“动态性”的忽视: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一位教师在秋季雨后带领幼儿观察蚯蚓,通过持续数月的观察和探究,让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实践要素的失衡:
- 惯习视角:教师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需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过度依赖某种研究范式,反而可能限制教师的创新能力。
- 场域视角: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场域,涉及教师、幼儿、环境等多重因素。过分强调某一要素,可能导致整体失衡。
- 资本视角: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着各种资源,但过度集中可能导致师幼关系失衡,影响教学效果。
解决方案
创设“回归儿童立场”的活动环境: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场域中各种资源。
突破惯习思维: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创新,不能一味依赖既有理论和模式。陈鹤琴先生曾质疑当时幼儿园统一采用的读法科,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反思实践: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反思,不仅要关注实践工具的有效性,更要审视实践过程中的场域、惯习等因素,实现从“忧思”到“优思”的转变。
结语
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突破惯习思维、持续反思实践,幼儿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幼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
本文源自《教育学术月刊》 2020年第3期,作者:李毅恒 王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