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河: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与绿色屏障
疏勒河: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与绿色屏障
疏勒河,这条发源于青海祁连山、全长670公里的内陆河,自东向西流淌,穿越戈壁荒漠,滋养着河西走廊的绿洲文明。作为我国第三大内陆河,疏勒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水系,更是一条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母亲河”。
生态修复:从荒漠到绿洲的转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游来水量减少、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增多等原因,疏勒河下游生态功能受损,湿地萎缩,生态环境一度恶化。近年来,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包括建设昌马、双塔、赤金峡3座水库,改造骨干渠道438.13公里,恢复自然河道95.01公里等。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河道输水效率,也有效保障了中下游河道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用水。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疏勒河流域全面推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科学制定水资源调度方案。同时,积极推进灌区节水行动,推广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昌马大型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渠道衬砌率达97%以上,斗口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70%以上。
文化传承:石窟艺术的璀璨明珠
疏勒河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一条流淌着文化记忆的河流。在疏勒河畔,分布着众多石窟艺术瑰宝,其中最著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此外,还有昌马石窟、东千佛洞、榆林窟等,这些石窟见证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东传的历史,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玉门这片土地上,还隐藏着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例如,位于疏勒河出山口的大坝石窟,处于疏勒河上、中游分界点,是疏勒河冲积扇的圆心。虽然历经沧桑,部分窟龛、造像和壁画已残毁,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古人选址的智慧和匠心。
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的新篇章
酒泉市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以实现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权改革有序推进为目标,持续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例如,玉门疏勒河引水工程的实施,不仅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也提高了用水效率。同时,酒泉市还积极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年度农业节水量达到660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以上。
疏勒河,这条见证了千年沧桑的河流,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不仅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绿色屏障。在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下,疏勒河将继续流淌,滋养着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