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从古至今的生态保卫战
石羊河:从古至今的生态保卫战
石羊河,这条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内流河,全长250公里,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的重要水源。它不仅滋养了武威、金昌、张掖和白银等地,更在国家治理下恢复了青土湖的生机。然而,这条古老的河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挑战。
生态危机:石羊河的生存困境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根据最新研究显示,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明显,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石羊河的生态保护成为一项紧迫而复杂的任务。
民勤模式:从荒漠到绿洲的生态奇迹
在石羊河下游,民勤县成为了生态保护的主战场。这里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犹如一个楔子阻挡着两大沙漠的“握手”。自1950年以来,民勤人民与沙漠博弈了70多年,在长期与干旱和风沙的抗争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防沙治沙:筑牢绿色屏障
在民勤县昌宁镇四方墩生态治理示范区,一望无际的梭梭林在沙漠中顽强生长。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介绍:“种梭梭是民勤防风固沙最为有效的手段,成活率高,成本低。”每年春秋两季,马俊河都会带领志愿者们在沙漠中植树造林,用汗水浇灌着这片绿色希望。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民勤人民在408公里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县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大坑沿农业合作社、铁姑娘治沙队、薛万祥、杨可畅、石述柱、姜莉玲、马俊河等不同时代的先进集体和治沙代表。
生态修复:重现青土湖生机
作为石羊河的尾阁湖,青土湖的变迁见证了民勤生态治理的成效。曾经,青土湖因过度开发而干涸,成为民勤县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但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实施,通过治沙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开展压沙造林、封禁保护等多种措施,干涸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生机。
如今的青土湖,芦苇蓬勃丛生,水鸟栖息觅食,形成旱区湿地127平方公里,恢复水域面积27.65平方公里。这一生态奇迹的出现,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为区域沙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产业转型:从“治沙”到“用沙”
民勤县在生态治理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道路。通过培育特色生态产业,如民勤蜜瓜、茴香、羊肉等,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依托丰富的沙漠资源,以苏武沙漠景区为重点,串联通航乐园、瑞安堡等优质景点,持续扩大“沙海绿洲·风光民勤”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沙区生态旅游样板。
法规保障:制度护航生态治理
2007年,《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的出台,开创了我国流域管理立法的先河。该《条例》以法规形式确定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时代要求,2023年5月31日,甘肃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修订通过了《条例》,进一步强化了流域统一治理管理,明确了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地下水管控,为推进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向纵深发展提供坚实法规基础。
未来展望:持续守护生态家园
石羊河的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继续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发展。
同时,也需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石羊河的生态保护事业。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保护海洋生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这种环保意识的普及和行动的落实,将为石羊河的生态保卫战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石羊河的生态保卫战,不仅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发展的持久战。在国家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努力和民众积极参与下,这条古老的河流必将重现生机,为河西走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