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亚冬会:冰城气候如何影响冰雪运动?
哈尔滨亚冬会:冰城气候如何影响冰雪运动?
2月7日至14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这座被誉为“冰城”的北国之城再次成为亚洲冰雪运动的焦点。作为中国最北的省会城市,哈尔滨独特的气候条件为这场冰雪盛会提供了天然保障。
哈尔滨的冬季气候特征
哈尔滨位于北纬44度至46度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从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哈尔滨平均气温通常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38.1℃(1970年1月4日)。根据近30年(1991-2020年)的气象资料,哈尔滨主城区平均气温为零下13.4℃,尚志市平均气温为零下15.1℃;哈尔滨主城区的平均降雪量为15.9毫米、尚志市为26.4毫米;哈尔滨主城区平均风速为2.4米/秒,尚志市为2.5米/秒。这些气象条件为举办室外冬季体育运动提供了理想的保障。
气象保障服务为赛事护航
为了确保亚冬会顺利进行,中国气象局已于2月4日9时进入特别工作状态。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建立了由3部相控阵雷达、10套交通气象站以及哈尔滨117套、亚布力37套气象观测设备组成的“地空天”严密气象监测站网。本地化构建“分钟级、百米级”精细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实现黑龙江全省1公里、哈尔滨主城区和亚布力赛区100米且逐10分钟滚动更新的气象要素预报,输出全省148个、哈尔滨地区78个站点的单点逐小时预报。
气象要素如何影响比赛
不同的冰雪运动项目对气象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越野滑雪要求气温高于零下20℃,且5分钟平均风速不得超过10米/秒;自由式空中技巧则要求比赛期间1分钟的平均风速低于3米/秒。对于大跳台、空中技巧、U型场地等需要运动员腾空完成动作的项目来说,当风速较大(尤其是侧风较大)时,运动员可能会因身体失控导致空中姿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腾空高度、动作完成度,甚至偏离赛道,影响安全。
降雪对赛道雪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降雪会改变赛道雪质,从而影响滑行速度和稳定性。一般来说,温度、湿度、密度的变化会使雪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不同比赛项目对雪质的需求各不相同。例如,高山滑雪的回转类项目需要硬度高、摩擦力小的冰状雪赛道,有助于运动员提升速度;而自由式滑雪的大跳台项目坡道上需要铺设底层、中层、表层三层不同密度湿度的雪,以保证比赛更安全。
室内冰上项目同样依赖气象条件
相较于雪上项目对风、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依赖,人们往往会忽略气象要素对室内冰上项目的重要性。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往往是确保冰面质量的关键。以速滑类项目为例,硬脆的冰面有助于减少摩擦,使运动员滑行更快、更流畅,因此冰面通常会保持在零下7℃到零下8℃。这样的冰面能够为长刃提供更好的支撑,使得滑行更加顺畅和高效。而冰壶比赛对温湿环境的要求更为精细,不仅要求比赛场馆温度按照冰面温度、冰面以上1.5米高度温度、看台温度三层高精度控制,还要对湿度严格把控,以防止冰面结构受损,对比赛产生影响。
哈尔滨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上精密的气象保障服务,为本届亚冬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基础。这场冰雪盛宴不仅展现了亚洲冰雪运动的最高水平,也向世界展示了哈尔滨这座“冰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