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联手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深圳创新智慧监管模式
五部门联手加强校园食品安全,深圳创新智慧监管模式
近日,国务院食安办联合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聚焦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管理责任和现代化治理水平,部署各地健全全链条防控风险的制度机制,强化校园食品安全保障。
校园食品安全为何如此重要?
校园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据统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亿,校园供餐体量巨大,用餐群体敏感,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社会关注度高。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通知》有哪些核心要求?
校长(园长)负责制:学校校长(园长)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需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建立完善校长陪餐制等学校食品安全体制机制和膳食委员会等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做好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月调度”工作。
病媒生物防制:学校应将病媒生物防制纳入日常管理,遵循综合防制、预防为主原则,结合实际制定学校食堂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制度,将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纳入“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重要内容。
餐饮具清洗消毒:学校食堂和校外供餐单位应将餐饮具清洗消毒作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考核的内容。规范“除渣、浸泡、清洗、消毒、保洁”各环节操作,定期对餐饮具清洗消毒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并做好记录。
大宗食材采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市场监管等部门推动大宗食材集中采购,选择资质齐全的大宗食材及原料供货企业,签订采购合同时应当明确供货企业食品安全责任和义务。学校应建立大宗食材供应企业评价和退出机制。
承包经营行为管理:学校食堂实行承包经营的,应严格按照招标程序统一组织招标,建立食堂承包经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食堂承包经营企业资质审查、考核评价和退出制度(机制),依法依规与承包经营企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协议。
地方如何落实?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转发了《通知》,并结合本省实际提出具体落实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督促学校食堂及校外供餐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对食堂布局不合理、硬件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及时整改。同时,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1次联合检查,通报检查情况,督促问题整改。
深圳市作为全国先行示范区,在“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方面走在前列。深圳市发布的《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建设规范》明确要求,信息系统的应用端应包括供餐端、监管端、就餐端等,并同步建设相应的移动客户端。供餐端建设应包括明厨亮灶视频监控、食堂信息公示、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材采购溯源管理、过程智慧管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以及食品安全制度和记录等功能。监管端建设则应包括可视化监管、明厨亮灶监管、AI视频智能分析、校园食安地图、移动巡检、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
创新亮点:深圳模式
深圳市的创新之处在于:
智慧监管全覆盖:通过云计算、物联网、AI智能分析等技术,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过程的全链条智慧管理。
多方参与共治:系统设有供餐端、监管端、就餐端,不仅方便学校管理,也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督,同时家长和学生也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实时查看食堂情况。
风险防控智能化:AI视频智能分析可以自动识别不规范操作,及时预警,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展望与建议
国务院食安办等五部门的《通知》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各地的落实情况也表明,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校园食品安全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应看到,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
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在硬件设施和智慧监管系统建设方面存在资金短缺问题。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监管力量薄弱:基层监管部门人手不足,难以对所有学校食堂进行有效监管。
建议:
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学校食堂硬件设施和智慧监管系统建设的资金需求。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创新监管方式:推广深圳市“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管理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效率和覆盖面。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食品安全监督员和社会监督员制度,鼓励家长和学生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
校园食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下,我国的校园食品安全水平必将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