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性无痛症:病因、治疗与日常管理
后天性无痛症:病因、治疗与日常管理
后天性无痛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患者会失去对疼痛的感知能力。这种病症可能是由神经功能损伤或某些疾病引起的。最近,《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PRDM12基因在感知疼痛中的关键作用。这项由英国和德国研究人员领导的研究发现,该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无法感觉到疼痛,即先天性无痛症(CIP)。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疼痛感知机制,还可能为开发新的止痛药提供重要线索。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了解这些机制对于控制和减少不必要的疼痛至关重要。
病因
后天性无痛症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 神经损伤:严重的创伤可能导致局部痛觉丧失。
- 疾病影响:如麻风病等可能引发感觉障碍。
87岁的朱大爷因腰痛伴左大腿前内侧疼痛1个月入住我院,被收入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脊柱外科(骨四科)治疗。入院后,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术前MRI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图1)。患者症状出现时间较短、病变节段多。这种情况责任病灶往往为单一节段。因此,医疗团队我科为患者进行了诊断性神经根封闭。封闭L3/4椎间孔后,患者疼痛症状未得到缓解;继续封闭L2/3椎间孔,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改善,确定受压神经为L2神经根,故责任节段为L1/2(图2)。即刻为患者进行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月复查无疼痛症状(图3)。
结语:腰椎管狭窄多发于老年患者,而高龄患者的腰椎往往退变严重,退变节段较多。此时,做多节段创伤大,做错节段则无效。单根神经封闭可确定责任节段,实现微创、精准、个体化治疗
图1术前MRI显示多节段腰椎管狭窄
图2诊断性封闭:精准定位责任节段
图3术前术后影像学比较:椎管狭窄较术前明显好转
科普小课堂: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是指腰椎骨性结构的狭窄,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受到压迫的一种疾病。
腰椎管由椎体、椎间盘、椎间孔等结构组成,狭窄发生时,这些结构可能出现异常。按照狭窄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型、侧隐窝型和神经根型。按照狭窄的原因,可分为先天性狭窄和后天性狭窄。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和椎体的退行性变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
外伤:外伤导致的腰椎骨折或脱位,可能引起腰椎管狭窄。
感染:腰椎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的高危因素
肥胖:体重过重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导致腰椎管狭窄。
长时间站立或坐着: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容易导致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疼痛: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包括腰痛和下肢放射痛。
麻木:神经根受压可导致下肢麻木、无力。
间歇性跛行:病情加重时,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时间后,需要休息才能继续行走。
腰椎管狭窄的阶梯化治疗
保守治疗(仅限于轻度狭窄)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肌肉松弛剂:用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物理治疗
热敷:通过热敷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针灸和按摩:针灸和按摩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通过皮肤切口,直视下进行手术。
微创手术:通过内镜等微创技术进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为“狭窄”而生的技术:单侧入路双通道技术UBE
手术视野大、易操作
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更易处理椎管狭窄
学习曲线短:早期学习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低
术中透视少:显著降低操作者及病人的辐射暴露
腰椎管狭窄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变换姿势。
保持正确的站立和坐姿,避免腰部过度弯曲。
加强腰背肌锻炼
定期进行腰背肌锻炼,增强腰背肌的力量。
锻炼可以提高腰椎的稳定性,减少腰椎管狭窄的发生。
饮食管理
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
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减轻体重。
睡眠管理
保持良好的睡眠姿势,避免腰部过度弯曲。
选择合适的床垫,避免床垫过软或过硬。
早期发现和干预
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腰椎管狭窄。
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减轻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出现腰部疼痛、麻木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及时就诊,可以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或文献,侵删。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根治后天性无痛症的方法,但可以通过一些手段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 药物治疗:使用阿片类拮抗剂如纳络酮。
- 支持疗法:针对病因进行免疫调节或其他对症治疗。
日常管理
由于缺乏痛觉,患者容易忽视身体伤害,因此日常生活中需特别注意:
- 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处理伤口或感染。
- 避免接触高温物品、尖锐器具等潜在危险源。
- 保持健康饮食,摄入高维生素和高蛋白食物以增强体质。
总之,后天性无痛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医疗干预和生活调整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有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并接受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