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沉默时:理解原因与沟通技巧
当孩子沉默时:理解原因与沟通技巧
当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开朗,许多家长都会感到焦虑和无助。这种沉默可能不仅仅是性格内向的表现,而是一种需要关注的心理信号。让我们一起探讨孩子沉默背后的原因,并寻找有效的沟通方法。
理解孩子沉默的原因
小雨是一名刚升入一年级的女孩,但在学校两个月的时间里一直保持沉默,老师和同学从未听过她的声音,甚至没有眼神互动。这种沉默并非出于害羞,而是源于一种被称为“选择性缄默症”的心理障碍。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沟通焦虑障碍,尤其在儿童阶段更为常见。这种疾病使儿童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说话,容易影响人际互动和学习表现不佳,同时于学校或其他环境中产生困境,造成心理健康与适应的影响。
然而,如果身旁的人对于选择性缄默症的认知和理解不足,容易导致相应支持和帮助不够到位。本篇文章将由刘安柔心理师来介绍选择性缄默症治疗方式、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支持策略,帮助民众更全面地理解选择性缄默。
选择性缄默症的患者,本身认知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皆正常,受情境及人际互动影响,产生焦虑感受,表现在特定情境下无法自如交谈说话。通常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能在熟悉且安心的家中滔滔不绝对话,但其他环境下表达困难,比如在学校、亲戚家完全沉默不语,且持续时间较长。
除了病理性的原因,孩子沉默也可能与青春期大脑发育有关。研究表明,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发育处于复杂又矛盾的阶段,体内激素平衡被打破,导致情绪波动和叛逆行为。这种生理变化使得孩子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选择沉默。
识别沉默背后的信号
沉默不仅仅是不说话,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内心的焦虑和压力。以下是一些需要关注的信号:
眼神逃避和社交回避:孩子可能会避开与他人的眼神接触,对于社交活动和场合感到极度不安,倾向于避社交场合,以减轻焦虑和压力。
焦虑和不安情绪:在面对社交互动情境时,个案可能会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这种焦虑感可能导致身体紧张、僵直、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
言语和语言表达障碍:特定情境中,即使在需要明确表达的情况下,个案仍无法开口说话,或者话语表达能力明显受限,可能以单字表现极简要、微弱气音表达等现象。
对特定场合的焦虑:个案可能对特定的场合或情境感到极度焦虑恐惧,例如在公共场所、人多的地方或陌生的环境中,可能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和抗拒行为。
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信号时,家长需要及时关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有效的沟通策略
面对孩子的沉默,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沟通策略:
1. 使用“4F法则”进行有效沟通
说事实:描述事实和造成的影响,帮助孩子总结问题,而非批评、指责。比如:“我看到你把东西放在地上,这样到处都是,其他人走路会被绊倒的。”
说情绪:识别和表达情绪,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例如:“你想把拼图拼起来却没成功,你很沮丧,是吗?”
说发现:温和提醒孩子面临的问题,适时提出建议。比如:“我发现,C处好像可以试试看,你觉得呢?”
说未来:着眼于未来,引导孩子思考解决方案。例如:“你这周连续三天上学迟到,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种情况?”
2. 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
在孩子想沟通时沟通:尊重孩子的沟通意愿,避免过度打扰。遵循“不求不助,有求必应”的原则。
与孩子沟通有边界感:像朋友一样保持适当的边界,避免过度干涉孩子的私人空间。
平等对话注意“麦拉宾法则”:注意非语言沟通,保持温和的语气和表情,避免过度说教。
认真专心地和孩子交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3. 专业支持和治疗
如果孩子的沉默持续时间较长,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治疗师的帮助。通过药物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缓解焦虑,逐步恢复正常的沟通能力。
结语
面对孩子的沉默,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和理解。记住,沉默只是孩子表达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他们故意为之。通过创造安全的沟通环境,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以及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沉默的困扰,重新找回自信和快乐。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需要多方面治疗和支持的沟通障碍,家庭、学校和心理师的合作尤其重要。通过理解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信任,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建立自信,并顺利适应社交情境,实现健康的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