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州齐天大圣庙:千年猴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探访福州齐天大圣庙:千年猴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4年8月20日,中国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全球上线,迅速占领各大游戏榜榜首,引发全球范围内对“天命之人”悟空的讨论和崇拜。这款游戏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游戏产业的实力,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深厚文化内涵。
在福州,一座千年古城,大圣文化的传承已有千年历史。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屏山齐天府,被认为是福州大圣信俗的“祖庙”,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据南宋洪迈《夷坚志·福州猴王神记》记载,福州地区早在宋代就有猴王崇拜,而明《永福县志》中也有关于“猴王墓”的记录。这些历史文献为福州大圣文化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有力佐证。
屏山齐天府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庙宇分为前殿和后殿,前殿供奉着齐天大圣(孙大圣)、黑大圣、白大圣、丹霞大圣、赤霞大圣等多位神祇,而后殿则设有佛堂,供奉斗战胜佛、伏魔陀佛等佛像。这种布局体现了福州大圣信俗中佛道融合的特点。
据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民间信仰民俗专家甘满堂介绍,福州的大圣文化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在吴承恩《西游记》流行之前,福州地区主要崇拜的是丹霞大圣。《闽都别记》记载,丹霞大圣是一只全身红毛的猴精,后被临水夫人陈靖姑收服,安顿于乌石山宿猿洞。明清以后,随着《西游记》的普及,福州各地的猴王庙逐渐按照孙悟空的形象改造丹霞大圣,形成了丹霞大圣与齐天大圣信俗相互交替的现象。
福州的大圣文化不仅体现在庙宇祭祀上,还融入了城市景观。闽江北岸,三县洲桥畔,矗立着一座高达7米的大圣雕像,这座落成于2013年的雕像,重量达70多吨,大圣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神态威武,面朝闽江,其形象与《黑神话·悟空》中的悟空颇为相似,成为福州户外最大的大圣像。
除了屏山齐天府和闽江畔的大圣雕像,福州地区还有许多特色大圣庙。例如,闽侯县小箬乡尚锦村的猴王庙始建于明代,2013年被评为闽侯县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水部门兜火巷的齐天府供奉成佛后的孙悟空;马尾闽安村齐天府圣王庙主供齐天大圣,丹霞大圣和红毛猴分立两旁;交通路齐天大圣府则供奉手持金箍棒的威风凛凛的美猴王。
为何福建会成为“悟空”的祖籍地?这与福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宋元地方志·三山志》记载:“福建山多林密,乃猿猱之墟。”地处武夷山脉南麓的顺昌,山多林密,为猿猴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福建自古就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民间逐渐形成敬畏猿猴的习俗。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人们渐渐形成了灵猴崇拜的观念。
大圣信俗在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可以说是福建山海文明敢于拼搏的精神体现。《黑神话·悟空》中悟空的形象更是折射出中国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无畏无惧,战胜千难万险,积极逐梦、圆梦的乐观向上精神。
近年来,随着《黑神话·悟空》等文化产品的走红,福州大圣文化再次引起广泛关注。这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也展示了其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从宋代的猴王崇拜到如今的数字游戏,福州大圣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其千年传奇。